分裂的自我:科幻影视作品中的传播技术与主体( 九 )

人的概念是怎样的?自我究竟由哪些元素构成?这些都是科幻影视中经久不衰的主题,比如《西部世界》《银翼杀手》《阿丽塔》等,这份清单可以开得很长。以上议题常常以悖论形式呈现:一方面,仿真人痛苦于自己并非原生人。一个在科幻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经典情节是,仿真人试图证实自己拥有原生记忆,因而是人类。一旦获知自己的记忆不过是某个人类记忆的复制,就瞬间失去了自我认同,陷入深深的虚无,困惑于自己到底是谁,从而也就失去了主体性。另一方面,人类常常恐惧仿真人对于人类的超越,他们从身体力量到大脑智慧都不再只是对人的模拟。人类忧虑人工智能获得自由意志以及不同于人的独特禀赋,或将自此凌驾于人类之上。因此,人类希望借由仿真人获得超越人类的智慧与力量。科幻影视中呈现的这种充满矛盾的自我分裂,正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现实映射。

分裂的自我:科幻影视作品中的传播技术与主体

在浩瀚宇宙中,人类或许不是或者不再是唯一的智慧生命形式了。在科幻影视早期,这个问题较多地指向外太空,比如外星人,或者巨型章鱼、大猩猩等动物。但当前则更多地指向人类的创造物——机器仿真人,甚至是计算机程序。当廉价的机器人进入家庭与大众互动,当仿真人会跳舞、能下棋、会在专业媒体写新闻,如何与非人的智慧位格(主体)相处的重大命题,已然呈现在人类面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