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自我:科幻影视作品中的传播技术与主体( 六 )

分裂的自我:科幻影视作品中的传播技术与主体

早期科幻影视中的空间、时间想象已经部分地呈现为现实,新型传播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时空感。诸如卡斯特描述的网络社会催生了“流动空间”和“永恒的时间”,这样的新型时空已非幻想,而是人类的当下现实。赛博空间、网络时间等已经嵌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技术嵌入身体:分身的在场

被誉为科幻电影里程碑式作品的《2001太空漫游》开头,草食人猿将死亡动物的骨头作为工具使用,革命性地增强了自身的力量。影片中一个镜头因其意涵丰富,成为影迷心目中的经典:一根白骨自人猿手中抛向天空,瞬间幻化成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行器。这个情节揭示,骨头和宇宙飞行器有着相同的本质,同为人类的工具。但和骨头不同的是,飞行器是人类的技术性创造物。

技术与自我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在许多技术哲学家看来,两者是一种互构关系,技术虽然由人创造,但其产生后就并非人类可以任意拿捏的手段和工具,技术逻辑的生长超越人类的意志以及生物逻辑。如斯蒂格勒就将技术视为有机物、无机物之外的第三类存在。技术影响自我,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变人类的感觉。纯粹自我论者认为,所谓的自我就是觉察,如此,技术无须改变身体本身,就可以介入人类的感官,改变觉察状态。摄影术、留声机、电影等传播技术的发明,都在不同层面改造了人类的感官,为自我的多重性奠定了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