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开玩笑:婴儿时期每个人都是天生科学家( 八 )


其次 , 程序可以通过系统分析 , 把各种假设和不同模式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联系起来——那些所谓的“模式” , 也就是在科学实验和统计分析中出现的“规律” 。 一种假设与数据越吻合 , 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 。 我认为 , 儿童大脑可能也是以相似的机制 , 把自己对世界万物的各种假设与各类事件的发生概率联系起来 。 不过 , 儿童的推理方式非常复杂和微妙 , 简单的关联或规则很难解释清楚 。

此外 , 当儿童下意识地使用贝叶斯统计分析法考虑非常规的可能事件时 , 他们可能比成年人更有优势 。 在一项研究中 , 我和同事向一些4岁儿童和成年人展示了一台“blicket 检测器” , 只是它的运行方式与此前的检测器有所不同:要把两个物块同时放上去才能启动 。 4岁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领会这个不同以往的因果关系 。 成年人似乎更依赖以往的知识和经验 , 认为检测器通常不会以这种方式运行 , 哪怕证据已经暗示他们 , 面前的这台检测器与以往不同 。

我们在近期开展的另一个实验中发现 , 如果幼儿认为有人在指导自己 , 就会改变统计分析的方法 , 可能导致创造力下降 。 研究人员给4岁儿童拿了一个玩具 , 只有按正确顺序进行操作(比如先拉一下把柄 , 再捏一下上面的小球) , 玩具才会播放音乐 。 研究人员先对部分孩子说:“我也不知道怎么玩 , 我们一起试试看 。 ”然后 , 她尝试了多次操作 , 故意在每次操作中加入一些多余动作 , 只不过有些操作的最后几步的顺序是正确的 , 玩具会播放音乐 , 而有些操作则不正确 。 当研究人员让孩子自己操作玩具 , 很多孩子都能根据他们观察到的统计规律 , 排除多余动作 , 提炼出准确而简短的操作步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