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工厂》和曹德旺的另一个视角( 七 )

社会学家布洛维曾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同性”工厂政治已经取代“强迫性”工厂政治,通过制造工人对生产过程的同意来维持资本主义生产。之后布洛维又将它放入到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当中,称之为工厂政治中的“霸权制度”(hegemony)。然而, 历史也许要证明所谓以福利体制和大规模中产阶级为特征的“霸权工厂政治”不过是昙花一现,并不可持续。不但美国梦,以美国梦为参照的各国发展愿景都将在全球化的破产中成为泡影。

“血汗工厂”一词最早出现于1867年的美国,从泰勒时代之前,工头就可以依靠棍棒管理工人,包括童工。但“血汗工厂”本身的传播,却一直追随资本的脚步。美国追赶英国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血汗工厂,美国员工得到人性化的保护差不多是花了近百年的时间。血汗工厂目前已经遍地开花,中国、越南、印度、孟加拉等等,概莫能外。

大约是在2005年,西方的媒体开始热炒中国血汗工厂的问题,随后是中国的新《劳动法》颁布。

新《劳动法》规定每月加班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而很多发达国家(欧洲除外),如日本和美国至今还没有这个加班上限。事实上,美国加班文化也很厉害,没有上限规定,每周上班100小时也是有的,只要给加班费。在国内,越是正规的工厂,工人收入越低,不加班基本上就没有高薪。一些非正规的“血汗工厂”,因为是计件制,非常缺钱的员工会通宵工作,以至于老板不得不派人拉闸断电来阻止员工“加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