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革命”,短视频网红大爆炸 | 钛媒体封面·九月刊( 十 )

但现在,网络成为艺人迎来“初爆”或“第二春”的风水宝地。比如带着一首《认真的雪》昙花一现的薛之谦,时隔几年后,微博段子手的身份让他再次受到综艺的眷顾。早已有不少作品的潘粤明,在前年凭着网剧《白夜追凶》和微博追星少女中“呆萌潘老师”的形象才算又火了起来。

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走红方式,都发生在网络上,如果按照走红渠道划分,他们在那一刻就可以被称为网红。但薛之谦和潘粤明都发表了过硬的作品,他们发歌、演戏,之后仍在进行传统的艺人业务。

而那些依靠人设聚集流量,作品实力难以与线上曝光度匹配的艺人,与没有作品支撑,依靠互联网上圈层关注量而蹿红的“网红们”一样,本质上来说,玩得都是注意力经济。

不用再统一接收传统渠道有限的信息后,互联网上的独立圈子越来越多,大众口味越来越细分,“出圈流量”的更换速度也越来越快。“三分钟速成”偶像,让观众养成了“三分钟更换男友”的习惯。面对新时代饭圈女孩快速迭代的喜好,艺人再难以像之前一样,用多个硬实力作品细水长流地塑造形象。

想适应变幻莫测的“女人心”,为什么不学学网红成名法则呢——走下“神坛”向粉丝们分享自己的24小时,围绕事先打造好的人设选择作品,再收获粉丝流量,圈层虽然小,但足够忠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