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产业大败局(16)

美国的英特尔公司自1968年成立以来,一直有意识地不去建立研究所,而是推行“最小信息原则”,将研究开发工作放在生产线中进行。

英特尔内部提倡,针对某个问题,大致推测其答案是什么,然后进行启发式的探索。如果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就重新回到出发点,尝试采用别的方法,努力避免为真正理解问题而进行大量研究。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英特尔将主要业务转移到“解决方案”上,事实上等于放弃了对基础物理研究的投资。但英特尔并没有因此而落后,反而成功研制出微处理器,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

与英特尔相类似的,AT&T在1984年拆分后,其事业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旗下的贝尔实验室在组织结构及研究内容方面均大幅改变。可以说在那时,企业研究开发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时代——中央实验室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日本的情况与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时代,经济繁荣发展。此时产业界出现了基础研究的热潮,相当多的日本企业都建立了基础研究所,或者在已有的研究所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他们认为“经济已经追赶上来了,接下来要努力进行基础研究才对”。这时正在缩减中央实验室规模的欧美企业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反面教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