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历史】从《瓦森纳协定》看中芯、华虹的崛起( 五 )

有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 中芯国际从建厂到投产的一切都是高速度 , 但背后的难题依然存在 。 在工艺方面 , 张汝京找到日本东芝 , 引进了0.21微米存储技术;随后又与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商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合作 , 成为了国内第一家0.18微米芯片制造商;通过与富士通的合作 , 中芯国际将技术水平提升到0.16微米 。

紧接着 , 中芯国际与美国德州仪器达成合作协议 , 扩大其半导体芯片的生产规模 。 作为当时全球最大手机芯片制造商之一 , 德州仪器首次与中国公司合作就选择中芯国际 , 并授权使用0.13微米制造工艺 , 这对中芯国际而言是一针强心剂 。

为了快速成长 , 中芯国际选择在半导体行业的低谷时逆周期投资 。 但在购买设备方面 , 中芯国际也遭受到了《瓦森纳协定》的重重阻挠 。 2001年 , 中芯国际向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购买双电子束系统 , 突然遭遇布什政府冻结产品出口许可 , 于是张汝京选择绕道而行 , 转向瑞典企业求救 。

2005年 , 中芯国际曾向美国国家出口银行申请7.69亿美元贷款 , 用以购买美国应用材料的设备 , 又被美国美光公司以“美国政府不能用纳税人的钱帮助对手”为由进行阻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