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历史】从《瓦森纳协定》看中芯、华虹的崛起( 六 )

除了绕行购买设备 , 张汝京还凭借自身人脉 , 购入了大量低价的二手设备 , 才得以布置了三条8寸生产线 。 2003年 , 张汝京的第二次私募又融到了6亿多美元 , 一方面用于投资建设北京的12寸晶圆厂 , 一方面以低价购入了摩托罗拉的天津工厂用以建设8寸生产线 。 这样 ,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中芯国际就拥有了四个8寸厂和一个12寸厂 。

2004年 , 中芯国际在港交所和纳斯达克完成上市 。 同年1月 , 中芯国际与世界芯片巨头尔必达、东芝、英飞凌达成技术转让及代工协议;3月 , 中芯国际又与德国亿恒科技签署一项扩大DRAM内存芯片生产合作的协议 , 亿恒向中芯国际转让其0.11微米沟槽式(trench)动态内存(DRAM)工艺和300毫米生产技术 。

高速发展之际 , 中芯国际陷入了与台积电的专利纠纷 。 2005年 , 中芯国际以1.75亿美元的和解费换来短暂和解 , 不过2006年 , 台积电再次向美国加州法院起诉并指控中芯国际违反了2005年的协议 , 双方展开诉讼战 。

2009年11月4日 , 美国法院裁定中芯国际窃取台积电商业机密 。 随后两家再一次达成和解协议 , 代价是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2亿美元现金及10%股份 。 该年中芯国际净利润创成立以来最大年度亏损 , 净亏损达9.6亿美元 , 同时还逼走了创始人张汝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