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70年·国企改革|亲历者傅成玉:中海油、中石化改革背后( 四 )

政策之一是,中海油可以搞对外合作,与外方签订风险合同,由外方独承风险——找不到油,风险均由外方承担;找到油,双方入股来共同开发。

政策之二是,中海油不吃财政饭,所需资金允许到银行贷款。因此企业必须要讲经济效益。

“很多人说中海油比较国际化,实际上是中海油通过对外合作,建立了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和国际石油行业的惯例和标准相融合;既具有当前的竞争力,又有未来发展潜力的管理体制机制。既不是原来计划经济那一套,又不完全照搬西方,两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力。”傅成玉对《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说,这与改革开放之初的管理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分不开的。

专业化重组,重塑竞争力

在傅成玉看来,石油行业是走“未来的路”,把握行业发展规律非常重要。只有把技术服务、制造业和石油公司分开,石油公司才能真正有竞争力。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关于国企改革,当时提出了“主辅分离,副业改制”。副业人员要分流,离开国企体制。当时提出可以“带资分流”,也就是说,原先在国企副业的人员,可以带走这部分资产,实际执行时是用自身工龄折合的钱来购买资产,也就是当时常见的做法“买断工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