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RISC-V挑战:ARM CPU引入自定义指令功能!( 八 )

特别是近两年来,RISC-V架构的兴起,在物联网市场对于ARM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因为RISC-V架构是一种开源的处理器架构,因此芯片设计厂商可以免费使用RISC-V架构,不需要像使用ARM的处理器IP那样,需要一笔不菲的授权费。而且,传统的ARM处理器IP通常是不允许做扩展的,但是RISC-V则可以方便的进行扩展。

这种可扩展可定制化的特点对于场景驱动、性能功耗需求各不相同的AIoT芯片特别重要。显然,对于物联网芯片设计厂商来说,使用RISC-V架构来做AIoT芯片,不仅可以更加的自主可控,还能够更加的灵活,成本也将更低。

由于开源、免费、精简、模块化及可扩展等优点,RISC-V架构受到了全球众多芯片设计厂商的关注,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在“自主可控”、“国产替代”趋势之下,RISC-V更是备受追捧。

目前国内的平头哥、兆易创新、华米、乐鑫、芯来、格兰仕等众多厂商都有推出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此外华为也在积极的研发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P Nest此前发布的IP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最大的IP提供商ARM的营收出现了3%的下滑(2017年下滑了6.8%)。IP Nest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是来自于开源的RISC-V架构的冲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