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团队寻找合作伙伴,考验城市服务功力,东莞能否抓住机遇?( 九 )

除了引进,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扎根并壮大。“所有的国际科创合作中,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本土化”。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创始人潘华耿此前接受南都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中以产业园近年来就在这一路上不断探索。他解释道,以色列的技术很创新很前沿,它位于产业化路上的第一棒,而要到最终的产业化,需要二棒、三棒、四棒的接力,中以产业园就是要跑下面的路。当前园区有国际水处理检测和实验中心,目的就是要把先进技术甄选、消化、创新。要“二次创新”,除了增强自身本领,还需要借助外力,当前园区引入中科院、卫生部、科技部等顶尖人士,共同探讨技术落地。

海外资源落地前期,无论哪一方,开局都会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做开了以后,形成了氛围,不少公司知道我们这种情况,会主动跟我们联系,现在就有不少项目推荐给我们”。马显荣认为,后面会越做越快,对这一市场有信心,明年园区争取8-10个海外项目落地。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梁锦弟 实习生 袁淑祯

编辑:黄慧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