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芽到赶超: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三大阶段( 二 )

相比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市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但是建国至今,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并可以将发展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开始处于“萌芽”状态,并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步形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当时,全国只有70多家医用刀剪钳镊及车床、台架等传统的产品制造商和医疗器械维修保养厂家,从业人员不到2000人。在50年代~60年代的改造调整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有较大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2年秋,被命名为“国庆号”的我国第一台200毫安x线机由上海医疗器械厂和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在产业开发和制造上的零突破。随后几年里,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只医用封闭式X光管,推动了X线机的产业发展。

1963年中国第一台能够批量生产的A型超声仪器在汕头被研制出来,推开了中国超声诊断设备的自主研发之路,打响了“汕头超声”这块金字招牌。1964年CTS-5型—当时全国唯一的A型医用超声诊断产品又在汕头被成功研制出来,并在此后的20年间累计销售3万多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