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储备肉制度40年 看我国冻猪肉商业储备发展( 三 )

此外,中央储备肉通过提高对肉类品质的管理,促进了养殖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集约化生产进程,使养殖业规模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推进了肉类产供销一体化进程。

在出入库制度中,储备肉分为活体储备和冻肉储备。

中信建投期货养殖产业研究员魏鑫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活猪和冻肉并不是一直养着或冻着,而是不停地流动更换,以保证肉质新鲜,居民吃到的肉最长只冻了约4个月。活畜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根据育肥情况适时轮换。动用储备生猪的出场结算价格,原则上按基地场所在地平均饲养成本确定。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4个月就会完成一次轮换。冻牛肉、冻羊肉原则上不轮换,每轮储存8个月左右。

此外,国家还对承储企业实行资质审查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储备生猪监测系统,对承储企业的基本情况、储备生猪动态管理信息进行管理监控。承储企业在栏生猪储备结构,须达到30公斤以上生猪占50%以上,60公斤以上生猪占40%以上,85公斤以上生猪占10%以上。

《概况、问题及建议》称,多年的实践证明,活体储备与冻肉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冻肉储备能够较明显的发挥“蓄水池”的余缺调剂作用,善于解决短期供需矛盾;活体储备则起到了引导和稳定生产的作用,特别是由于活体储备主要安排在大型、规模化养殖基地场,区域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价高时缓解了生猪集中上市的矛盾,价低时避免了养殖户过度淘汰后备种群,是引导生产长期趋向合理的有益政策工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