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吃的米饭 最早是从哪里来的?( 三 )

有了种植谷物,一日三餐有了着落,人类逐渐进入到一种定居的生活方式,并开始驯化畜禽等动物,这个时代被称为农耕时代。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饮食结构其实一直以肉类为主,也就是以脂肪和动物蛋白作为主要能源。进入农耕时代,人类的食谱开始出现大量的谷物。碳水化合物在饮食结构中的占比猛增到 60%,而脂肪的占比则大幅度下降到20 %。简言之,谷物吃得多了,肉吃得少了,这与过去几百万年发生了颠倒。这并非都是好事,多素少肉,加上熟食烹饪,人类牙齿的咬合力明显下降。随着糖类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增多,容易在酸性环境中生存的致龋细菌在口腔中“安营扎寨”,蛀牙率要高于原始人。

有一天,有一位古人把吃不完的米饭用树叶包起来(那时候没有饭碗),存放在桑树的树洞里(那时候也没有冰箱)。后来,他就忘了这件事。时间一长,那米饭接触到根霉、酵母等野生微生物,开始发酵,发出奇异的香气——这就是酒。人类从此变得“如痴如醉”。今天我们知道,谷物中的糖分经过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就会生成酒精。后来,越来越多的谷物都被用来酿造美酒,包括用黍、粟、稻米酿造的黄酒;用小麦芽、大麦芽酿造的啤酒;以及用高粱、玉米酿造的白酒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