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的华人学生:他的实验室像是炼丹炉( 二 )

具体来说,王广良博士率先发现HIF-1,江秉华教授率先克隆出HIF-1基因,杨海峰教授则发现肿瘤抑制基因VHL与HIF结合的调控机制。

全球首个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罗沙司他的I期、II期以及III期临床试验也是在中国率先完成,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批上市,成为首个在中国率先获批的First-in-Class的创新药。

10月8日,《知识分子》采访到曾在凯林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的杨海峰和张青,他们都是武汉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的本科生。

《知识分子》:听到凯林教授获奖,你的心情如何?

杨海峰:我觉得非常高兴和欣慰。在预期之中,但也在意料之外。我们都叫他比尔(Bill)。他前几年前得了拉斯克大奖,因此得诺奖的可能性很大,但拿不拿得到以及什么时候拿都不确定。我自己觉得这是科学的胜利,是造福全人类的一个进步。

《知识分子》:你觉得这个领域为何被诺奖委员会认可?

杨海峰:这是一项基础科研的发现,但有极深广的生理、病理的衍生影响。人不吃可以活一两月,不喝可以活一星期,不呼吸几分钟就不行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