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的华人学生:他的实验室像是炼丹炉( 五 )

杨海峰:在比尔实验室的训练更多是精神上的,是一个价值观的创建过程。比尔实验室和丹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大环境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炼丹炉,有全世界最棒的科研环境,你也需要做出能改变世界的发现。那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你的敌人是各种顽强的癌症。如果从中能够熬出来,你也许就能获得一双火眼金睛。不过科学的道路充满荆棘,伟大的发现是要做出牺牲的。

《知识分子》:你觉得这个领域获得诺奖认可后,对其他学者包括你是否会带来影响?

杨海峰:比尔获得诺奖之后,对于整个领域来说是个肯定,更加点燃大家的热情,坚定继续前行的信念。在科研基金支持上,它(获得诺奖的认可)也可能会有帮助。

《知识分子》:近年来,不少的诺奖得主的工作是他们当年的华人学生完成的,对此你如何看待?

杨海峰:华人学生学者对诺奖的贡献体现了中国人以及华人对全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中国人和华人有责任和义务做出更多贡献,包括直接得奖。当然得奖只是一种肯定,关键的是要做出成绩,造福全人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