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的华人学生:他的实验室像是炼丹炉( 六 )

《知识分子》:近年来,中国的基础科学给你留下哪些印象?你觉得如何做出原始创新的科研工作?

杨海峰:近年来,中国基础科学发展迅速,出了很多成果,可喜可贺。但重要的是,科学文化还需要改变、提高,需培养学生对追求真理的纯粹热情。只有达到这一点了,才可以保持长期的、强大的、源源不绝的追求原创发现的动力。

原创发现有可能十年才能磨一剑,但它一经发现,就有可能改变世界。如何发现并保护这样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诺奖得主的华人学生:他的实验室像是炼丹炉

图2/2

严钦(耶鲁大学)、杨海峰(托马斯·杰佛逊大学)、凯林、 魏文毅(哈佛大学)和张青(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他们均为美国大学的教授。

在采访杨海峰的同时,《知识分子》还联系到同在凯林实验室工作过的张青(文内照片最右),现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副教授。他对我们做了如下讲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