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国产EDA工具的春天到了?( 二 )

硬件制造能力可以花钱堆设备来快速拉升,底层操作系统能够用N个“备胎”顶上,那么占据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战略要地的EDA工具,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春天呢?或许答案就隐藏在EDA正在描绘的AI蓝图之中。

单兵孤城的国产EDA

其实,早在去年“中兴事件”中,EDA工具就以大杀器的形象出现过。除了禁止卖芯片给中兴以外,全球最大的EDA公司Cadence也宣布停止对中兴服务。今年的特朗普清单中,EDA工具同样没有缺席,赫然在列。事情一旦无可挽回,中国几乎所有芯片企业都只能依靠当前版本的工具进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不说,还意味着很可能因为无法升级而很快落后于行业,建立在芯片能力基础上的软硬件自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理性的角度看,彻底地域化的最坏结果大概率不会出现,但EDA工具的战略地位却不得不引起重视。但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时至今日都没有相关“备胎”出现呢?

想要寻找答案,我们需要将时间的钟摆调到1992年。

当时,中国尚处于西方对中国实行EDA禁供的窘境之中。一大批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界人士,都投入到了国家牵头的国产EDA开发之中。当时,行业涌现出了无穷的活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