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国产EDA工具的春天到了?( 六 )

对于这个庞大的命题,政策、资本、学术等可能需要几十年、几代人去解释,在此,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在一些具体的技术趋势上,比如云计算。

EDA上云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利用云端庞大的运算能力能够有效解决仿真耗时的问题,直接降低芯片创业者获取EDA工具的成本,某些芯片大企业也可以灵活地临时使用某些工具。而众所周知,中国云服务厂商无论是在硬件部署、软件创新、软硬件协同方面,已经开始成为智能产业的支撑力量,也将成为推动EDA领域进化的关键变量。

再比如AIoT的蓬勃发展。

软硬体协同这类因AI衍生的协同设计需求,需要新一代EDA工具来适应。同时,与产业应用端的亲密呼应,也会影响与打磨新一代EDA的设计与验证解决方案。举个例子,车联网、规模运算、高频通信等应用领域的设计,都对系统级分析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全面地支持各种场景,EDA从业者也需要向工程模式(CAE)等方向全面延伸,这些领域的交融会跑出多少黑马,是个令人兴奋的未知数。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土地上如火如题的AIoT建设,也在不断为EDA产业输送养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