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国产EDA工具的春天到了?( 四 )

首要的需求变化,是更高的PPA (功耗、性能、面积)目标。

想要将AI移植到智能手机、车联网、IoT等终端,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系统级芯片(SoC)就变得不可或缺,产业端对芯片封装的小型化也越来越苛刻。

在越来越小的单位面积上集成越来越多的晶体管,需要更复杂的工艺器件,电路之间的交互、热物理效应等也都会发生改变,这意味着整个设计流程都需要被重新思考,EDA工具也必须与时俱进。

同时,产业智能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让开发者对设计周期(Time To Market)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设计规模和规则限制也在增多,如何提升AI芯片的设计效率,减少迭代次数,进而缩短设计周期,也在倒逼EDA厂商升级。

时代浪潮的涌动之下,将AI引入芯片设计环境,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必然选择了。

在国家战略层面,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为首的部门,开始将电子资产智能设计(IEDA) 作为代表性项目,重点突破优化算法、7nm以下芯片设计支持、布线和设备自动化等关键技术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