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大AI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雷: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真的世界领先?(13)

在此期间 , 徐雷研究著名的霍夫变换有突破性进展 , 发明了随机霍夫变换RHT 。 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另一论文 , 提出了分类器组合的三级框架并讨论了多个组合方法 为现在广为研究的集成学习和信息融合提供了基础 , 被广为引用 。 这两个成果使他在2002年当选国际模式识别学会 IAPR Fellow会士 , 成为最早获选的几位华人之一 。

在此期间 , 徐雷将当时相关领域很有影响的Oja自适应PCA学习 , 发展到自适应非线性PCA学习;并率先揭示了Hebb学习辅以S非线性实现独立化学习 , 能消除旋转不确定性;还为Oja自适应子空间学习的全局收敛性提供了数学证明 。 这些成果不仅让徐雷在该方向的影响紧随Oja之后 , 而且将Oja团队的主要兴趣引回 , 也吸引了欧美还有中国的不少学者之后的持续推进 。

在此期间 , 作为单独作者 , 徐雷在1991年会议论文首先提出并在1993年的期刊论文中进一步阐述 , 提出了多层神经网络自组织学习LMSER , 以双向对偶方式实现对网络中参数的学习 , 其特点是强制了参数对称性和神经元强度的对称性 。 2006年Hinton团队的那两篇经典论文中的深度学习结构Stacked RBM , 也强制了这种参数对称性 , 而近年才出现的所谓U-net的结构 , 也与多层LMSER类似 。 由于算力的限制 , 当时计算实验只做了单个隐层 。 但在论文中 , 讨论和预言了多层LMSER的若干认知功能 , 如联想、概念形成、心像、注意等 。 后面会提到 , 这些预言都在近年得到了计算验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