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问得奖不如问得人才( 三 )

你猜,你猜,你猜不着的奖项得主

有人说预测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预测奥斯卡奖一样难。这纯粹是瞎说。两者预测的难度和得奖的难度有一致性。奥斯卡是“双规”奖项,基本上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就往往在很久以前就建立而且即使不是如雷贯耳也在相关领域中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有实际意义的运用,无论其成就影响力或奖项选择基础,都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精确预测某一届诺贝尔奖得主是个极度困难的任务,简直可以说和得诺贝尔奖一样难,甚至可以说更难。因为你会发现,诺奖得主几乎都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大神,他们基本上早已经是学术殿堂中的熠熠生光者,注定有一天得到新的奖项加持一下。而我等要在漫天星光中寻找出符合今次诺贝尔奖评委口味的“那个人”,不是也许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这当然和诺贝尔奖评选的流程有一定的关系。关于诺奖是怎么选出来的,过去曾经有一些“猜想”和“流言”,以至于学界甚至引发了一些争论。其实,诺贝尔奖是怎么选出来的,在其官方网站上有清楚详细的介绍,谁有资格提名谁有资格选等等,一目了然,毫无疑点可言。当然,对于谁提名了谁谁选了谁则是高端机密,知者必须缄口50年。Esther Duflo生于1972年,今年47岁,此前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Arrow),他得奖于1972年,年龄是51岁。因无法知晓最年轻的“被提名人”年龄,我们假设最年轻的被提名人也就差不多这个年纪,倘若此人没有获奖,知道此消息也得是百岁老人了。而诺贝尔奖并不颁发给已过世的学者,因此,恐怕获知自己或者别人是否曾经被提名其实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