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问得奖不如问得人才( 七 )

此后,1996年、2001年、2005年、2007年、2012年等博弈论学者都在获奖名单中。

尤其是2005年,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因为“通过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谢林的非数理博弈理论是建立在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方法突破的基础之上的,与主流的数理博弈理论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有很大不同,它完善和发展了现代博弈论。

也就是说,约翰·纳什本就是“突破性”的以非经济学家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奖项第一人,而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又从某种意义上进行了突破,不是坚持采用数学语言和公理性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而沿着非数理却仍然严格逻辑的路径,对博弈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一种理论突破是有创造性的,而且逻辑深刻、理论成熟、架构完善、有普适性,就一定会受到普遍认可。

人才如何汇聚

有人质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评选也是有各种“裙带”关系的。谁是谁的学生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同门谁是谁的亲朋好友啥啥啥啥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