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审美机制是在长期积沉中形成的,所以它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 )

这种比例的失调必然造成戏曲的无序状态 , 而要想使系统趋于稳定 , 必须迅速加强表演艺术的地位 , 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 这时板式变化体制应运而生 。 新的体制解决了音乐的进一步戏剧化问题 , 又由于它采取了让音乐结构服从戏剧结构的原则 , 这就使表演从音乐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 , 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 于是我们看到 , 以梆子腔和皮簧腔为代表的清代地方戏曲 , 由于唱念做打各种表现手段齐备 , 表现力得到空前提高 , 表演艺术水平达到了颠峰 。 表演艺术的长足发展 , 使戏曲艺术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趋于平衡 , 这是戏曲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 。

但是 , 这种平衡由于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而被打破了 , 时至晚清 , 四大声腔体系中有代表性的剧种 , 如秦腔、蒲刷、徽剧、汉剧、京剧等等 , 先后都进入了追求形式美的阶段 , 这时戏曲艺术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以形式美取胜的倾向 。 如果说元明戏曲是以剧作家为示志 , 那么这时戏曲则进入了以表演艺术家为标志的时代 , 这时不但剧本的创作以艺人为主 , 而且很多戏就是专门为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而写 。 表现内容的严重削弱造成了戏曲艺术的不稳定 , 现阶段的戏曲危机 ,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所造成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