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诺奖成果怎么用? 基于它的首款药去年就落地中国( 二 )

一只“超红”老鼠“穿针引线” 从四千余种小分子化合物找到罗沙司他

为什么说这个机制伟大呢?林善锬做了一个对比——

过去人们知道,缺氧会让主动脉弓上的感受器给身体发信号,还会让交感神经给肺施压……但这些分布在不同器官,看起来毫无关联,也很难产生实质影响。而当HIF(低氧诱导因子)被发现后,这些“散乱的拼图”就说得通了。

更伟大的是,3位获奖者不仅解释了生成机制,还找到了“刹车”机制。就像灯的开关,有开有关才能调控利用。诺奖获得者之一的威廉·凯林发现,在有氧情况下,脯氨酰羟化酶对HIF-1α(HIF的亚基)打标签,让它迅速被识别降解。

“HIF-1α如果不被降解,就会跑进细胞核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组成完整的HIF,启动基因的高表达,影响之一就是产生很多血液中的红细胞。”林善锬说,所以,人们想方设法让HIF-1α留下,需要阻止脯氨酰羟化酶工作。

1996年,珐博进(FibroGen)公司里的一些小鼠体内,似乎已经有了脯氨酰羟化酶停止工作的苗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