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遗传的探讨( 二 )

自然选择的特点简单明了 , 却时常被误解 。 例如 , 19世纪斯宾塞的名言“适者生存”成了对自然选择过程的通俗解说 。 然而 , 这种提法引出了不少误解 。 首先 , 生存本身并不重要 , 这就是为什么自然选择造就了鲑鱼和一年生植物这样的生物 , 它们在繁殖一次之后就死去 。 只有促进繁殖的生存才称得上“适者” 。 如果基因能够增加生物的繁殖力 , 那么它们就会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 即使它会使个体的寿命缩短 。 相反 , 降低繁殖力的基因肯定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 即使它能使个体的寿命延长 。

所谓的“最适者”(fittest)同样遭到了误解 。 最适应环境的个体 ,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 不一定是最健康、最强壮或者最敏捷的 。 古往今来 , 运动健将并非都是儿孙满堂 , 而后代的数量大体上可以反映“适应度” 。 对于深谙“自然选择”规律的人来说 , 长辈关心晚辈的生育问题实在是顺理成章 。

单个基因或者个体谈不上“适应” 。 只有将个体放在特定的参照系 , 即 , 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着的特定物种里 , “适者”的概念才生动起来 。 即使是在单一环境里 , 不同的基因也各有利弊 。 设想 , 有一种基因使兔子更加胆怯 , 因而有助于它们避开狐狸 。 现在 , 假设田野中有一半的兔子有这种基因 。 因为它们花更多的时间用于东躲西藏 , 吃得较少 , 平均而言 , 这些胆怯的兔子可能没有它们那些胆大的同伴长得壮实 。 结果 , 在漫长寒冷的冬天过后 , 它们中三分之二因饥饿而死去 , 而那些胆大的、长得比较壮实的兔子只有三分之一因饥饿而死去 。 那么自然选择对胆怯的兔子是不利的 , 若干个严酷的冬天有可能把它们全部消灭掉 。 反过来 , 如果狐狸的数量增多 , 而冬天又比较暖和 , 那些胆大的兔子就倒霉了 。 适应与否 , 都因环境变化而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