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遗传的探讨( 三 )

自然选择只有利于“基因” , 而不是种群

很多人都看过一部描写大自然的影片 , 其中有一群饥饿的北极鼠勇敢地跳进冰河自杀 。 画外音解说 , 当食物匮乏时 , 一部分北极鼠就勇敢地自我牺牲 , 以便剩下的同伴有足够的食物能够活下去 。 十几年前 , 这种“种群选择”的解释一度得到生物学家的认可 , 但现在他们已经抛弃了这种见解 。 为什么?

让我们设想两只这样的北极鼠 , 其中一只“品格高尚” , 看到同伴们面临饥饿 , 马上就跳进最近的冰河里去 。 另一只则“自私卑劣” , 躲在一旁等待那些高尚的北极鼠死光 , 然后尽情觅食、交配、生育 , 养育了许多后代 。 那些携带着“高尚基因”的北极鼠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不论它们是如何的“高尚” , 对种群是如何的有益 , 它们毕竟没有留下后代 。 这样说起来 , 我们又如何明白地解释北极鼠自杀的行为呢?在冬季末期食物变得稀少时 , 北极鼠便开始大规模地迁徙 , 哪怕是遇到早春融化的冰河也不逗留 。 然而 , 淹死并不是常见的事情 。 为了得到戏剧效果 , 制片人暗地里用扫帚将北极鼠赶入冰水中——人类在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的时候不惜伪造事实来为自己辩护 , 这不过是又一个典型!一般而言 , 自然选择作用在个体水平上的效果比在种群水平上的效果更强 ,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 情况也可能反过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