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英雄归乡情结”里,都有些什么?( 六 )

尽管初期国际化过度乐观 , 事实上后期也做了调整 , 第一波泡沫破裂时甚至裁员 , 马云还为此痛哭 , 但仍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 , 阿里国际化是从诞生起就具有的一种原生意识 , 不同于本地企业发展成熟之后的被动出海 。 它反映出一种心胸、视野以及格局差异 。

逍遥子“回家”一词里 , 既有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之领土概念 , 更有这种自诞生以来血脉交融而无法割舍的在地情怀 。 阿里诞生于内地土壤 , 一起步却拥有一种开阔的视野 , 契合着香港的文化特质 。 香港就是阿里国际化起步地 。

不过 , 仍还是2007-2013年B2B挂牌之旅烙印最深 。 这也是国际化5年 。 它创下诸多荣耀 , 却有斑斑血泪 。 当年挂牌 , 阿里先受机构追捧 , 股价一度涨逾三倍 。 随后一年不到 , 业务明明高速成长 , 获利稳健提升 , 尤其淘系生态开始勃发 , 而B2B股价 , 却跌跌不休 。 2018年10月一度跌至3港元 。 阿里价值遭到严重低估 。 马云曾对投资人表达不满 。

当然 , 背后有大势背景 。 2007年挂牌时 , 金融危机苗头尽显 。 2008年终爆发 。 马云IPO时强调“上市就是为了过冬做准备” , 而一些却不当回事 。 2008年7月 , 他发布《冬天的使命》 , 号召过冬 , 并强调通过开放赋能 。 彼时 , 互联网业已一片狼藉 。 京东那年资金链就濒临危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