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英雄归乡情结”里,都有些什么?( 七 )

马云虽说“过冬” , 阿里却并未因此收缩 。 当年9月 , “大淘宝战略”落地 , 一分为三 , 开放气质展露无遗 。 这诞生5年的单元 , 已成新的成长驱动 。

阿里2008年GMV已超2000亿 。 经由2009至2012年三年开放 , 焕发出的生命力不同以往 。 B2B上市公司已无法真正反映整体战略、业务架构、成长性及投资价值 。 阿里资本市场策略到了调整期 , B2B虽不可或缺 , 但无法扮演阿里面向资本市场的整体价值符号 。 或者说 , 它已完成阶段性使命 。

2013年私有化 , 正是阿里着眼长期战略而采取的行动 。 当香港投资人咒骂阿里私有化害惨一批人时 , 他们没有看到行业变革与阿里关键的变化 。

阿里私有化不是放弃香港 , 而是基于业务与生态而进行的整合与重启 。 香港给了它最初的荣耀 , 也让它黯然神伤 。 但它仍倾心这个全球化资本市场 。 这个2013年GMV已超过1.5万亿的平台 , 已到重启时刻 , 它必须跳上更大的历史舞台 , 才能释放巨大的成长性 。

阿里确实从来没有放弃香港动机 。 2013年 , 有关整体挂牌香港的消息十分密集 。 即便到2014年6月前 , 也是如此 。 它一直在期待香港资本市场制度的变革 。 当然 , 它已不再像2007年那样还有明显的妥协 。 经历过5年洗礼的阿里 , 对自身文化、模式、长期战略有了更多自信 。 面对投资人短期诉求 , 它展现出更高的独立性 。 私有化后的公司治理 , 尤其合伙人制度下的同股不同权 , 完全不同于2007年为B2B搭建的结构 , 这是阿里集团为保证价值观、使命驱动而建立的制度与组织保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