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最低价中标”不改,谈什么工匠精神、中国制造!( 三 )

令人慰藉的是 , 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 , 靠偷工减料甚至假冒伪劣来获利 , 空间正日益逼仄 。 一方面 , 目前 , 随着监管部门从标前、标中到标后的全流程监管 , 招标投标活动逐步规范化 , 通过低价中标进而谋求灰色利益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 。 相反 , 一些低价中标的企业经常由于利润极低 , 造成交期延迟 , 且无法保证质量 , 让招标方付出了更高的代价 。 在工程领域 , 有人将这一现象戏称为“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 。 另一方面 ,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转型 , 在产品质量上不愿意投入的企业 , 生存也将愈发艰难 。 我们应该顺应和把握好这一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的趋势 , 使现行法律规定更具可操作性 , 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 , 使守法企业一路绿灯、违法企业处处受阻 , 让企业主动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

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 我国产品质量法也规定 , 企业要承担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 。 提升产品质量归根到底要靠企业自身 , 只有一件件产品都有质量、一家家企业都以质量为目标 , 经济发展才更有质量 。 当前 , 中国市场正在实现消费升级 , 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 , 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将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 。 这些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 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会更高 , 只有坚持以质量为本 , 把质量问题上升到价值观和现代企业理念的层面来认识 , 我们才可能后来居上 , 确立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