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最低价中标”不改,谈什么工匠精神、中国制造!( 五 )


“现在很多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 由政府或大型央企牵头招标 , 往往是最低价中标 , 压价非常严重 。 本来每个车站的模块成本应该是500万至550万元 , 但是中标价格居然只有350万元 。 从设备集成商到材料供应商 , 压力都非常大 。 ” 国内份额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设备供应商——苏州雷格特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鑫说 。

企业反映 , 许多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招标项目都采取“最低价中标”原则 。 然而 , “最低价中标”这根指挥棒危害甚大 。

——“最低价中标”助长以次充好 , 导致产品和工程建设质量下降 , 优汰劣胜 。

“很多地方招标 , 原料一吨8000元 , 可项目中标价格居然只有六七千元 , 很多正规企业根本没办法做 , 结果是造假的胜利 , 做优的出局 。 ”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颉说 。

袁鑫也表示 , 国内招标压价严重 , 可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还要赚钱 , 因此上下游企业都在千方百计挖掘“价格低廉、质量过得去但不是特别好”的产品来投标 。 武汉长兴电器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卫红坦言 , “最低价中标”往往就是牺牲质量来赚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