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AI,在进行一场滋养未来的播种( 三 )

\n

1、提质增效 。 在过去的几年里 , 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工业密集型 , 成为中国农业的主旋律 。 而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诱因:粮食单位产量低 , 分散家庭经营为主要生产模式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退出“农民”这一职业 , 尤其是在环保主义、产业集中化等政策大趋势的影响下 , 以智慧机器代替人工完成农产品生产 , 就成为2019年乃至未来数年的主题词 。

\n

2、科技推广 。 要解决问题一 , 自然就会引出第二个问题——AI农业的技术门槛高 , 而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与政策主导的科技推广模式 , 就让技术改造的初始成本、安全性等问题 , 成为阻碍农业智能化、规模化管理的要素 。

\n

尽管此前一些机器人技术和智能算法都让一些生产过程变得更加容易 , 但小农户在我国占据80%以上 , 农业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也低于7.5年 , 大多数缺乏有效操作、理解相关技术的专业知识 , 也会影响AI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n

3、产销断层 。 上述生产端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改造 , 即使有政府补贴、金融保险等机制 , 高昂的投入短期内还是会反映到最终的农产品价格中 , 今年以来的猪肉价格飞涨 , 连带着牛羊肉、鸡蛋等畜禽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扬 , 甚至某段时间水果也让消费者无福消受 , “价贱伤农、价高伤民”的产销断层 , 也昭示着农业融入城市数字经济中的必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