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货匹配模型没搞懂?互联网行业都在讨论它( 二 )


常用的手段,有:

  1. 基于自然周期的:大部分消费品都可以用,因为大部分消费品在一年中,都有自己固定的热销时间段,比如:周末、月末、季度末、逢年过节。在相应的时间段开展活动即可。
  2. 基于消费周期的:根据顾客消费记录,之前购买的预计已消耗完了,提醒二次购买。
  3. 基于用户分层的:常见于美业、健康等大客户聚集的行业。针对高端用户定向邀约,定向开展活动,一方面防止客户流失,另一方面给潜在的大客户树个榜样,吸引加入。
  4. 基于生命周期的:常见于母婴、教育、健康等生命周期强烈的行业。想拦截妈妈、宝宝、老人,去公园、游乐场、波波池拿着玩具、鸡蛋、米面油等等就行了……
  5. 基于渠道的:常见于金融、地产、家居等需要大客户的行业。在目标客户的聚集的渠道(企业、小区、商会等等)集中推广,吸引客人。
由于既不确定顾客购买意向,又不确定需求,因此这个阶段的匹配成功率必然是大大降低的。
并且夹杂的影响因素太多,根本无法分析清楚: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导致不成交。
因此为了提高分析效率,一般拆成两段进行分析:引流到店、到店成交。
单独考核各种手段引流到店的质量,再看到店后怎么引导成交。
总结以上要素,可以推导出门店型匹配的分析模型(如下):

人货匹配模型没搞懂?互联网行业都在讨论它
文章插图
三、商场型匹配设想一个更复杂的场景:
顾客在步行街里逛,还没有决定去哪个商场。
此时顾客成交意愿和需求非常不明确,甚至只是单纯路过而已。
注意:在这个场景里,商场和门店思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 门店:如果商场没有人流,就关了这个店,找有人流的商场开店。
  • 商场:不在乎具体一家店的死活,只要我有人流,就有源源不断的人来开店。

人货匹配模型没搞懂?互联网行业都在讨论它
文章插图
这种利益分歧,直接导致了后续分析思路的差异。
只有商场才在乎:如何把步行街的用户匹配到我这里来。
商品的匹配逻辑是非常简单粗暴的:
  1. 搞垄断:我用超低价补贴干死竞争对手,或者我直接把步行街的主干道给占了!用户自然到我这里来。
  2. 拉同伙:我低价拉一些大品牌门店入住,自然能吸引高端用户进来。
  3. 造流量:我在负一层开一个便宜的巨型超市,顾客自然会蜂拥来买。
  4. 做配套:我开一个大型儿童乐园,爸爸妈妈们就会带娃来玩,顺便逛个街。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这里几乎没有考虑用户需求。单纯地靠商业运作即可。
实际上,商场也是要考虑用户需求的,毕竟以上四点,只能把用户拉进来。
想进一步赚钱,还得吸引小商家入住。因此涉及:怎么把用户匹配给小商家的问题。
商场是完全不在乎某一个小商家的死活的(除非这是自己的亲儿子)。
所以商场处理用户与商家匹配的问题,也是非常简单粗暴:
  • 直接出钱买。谁花钱买好的铺位,我卖给谁。
  • 按区域分配商家。有电影院入住了,就把奶茶、小吃摆在旁边。
  • 观察用户行为。比如妈妈们都喜欢在波波池溜娃时顺便看母婴商品,就推亲子消费季。
这样就足够了。
然后还可以包装一些成功案例,给还没入驻的小商户看:“你看入住这里多赚钱呀,快来快来。”

人货匹配模型没搞懂?互联网行业都在讨论它
文章插图
四、传统企业 VS互联网企业有的同学会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