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Kindle背后的互联网仪式感( 三 )


墨水屏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还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如色调简单、反应慢,谁能够攻克这些难题其实就已经赢了一半(另外一半是库藏量)
这两年,掌阅、科大讯飞和文石都在推出了自己的彩屏产品,据一些使用者反馈,这些彩色屏的使用体验目前还不能和黑白屏比较,但就分辨率便还停留在100ppi,而黑白墨水屏早已实现300ppi。
比起彩屏的技术问题,我倒是更担心墨水屏们的功能在实现彩屏之后愈发多样化起来,那也就违背了这类产品诞生之初是为了和手机区分开来的初衷。
以前段时间微信读书推出的电纸阅读器为例。2019年时微信读书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2亿,特大型及一线城市用户占比超八成,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也接近八成。
微信读书的崛起过程属于典型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其竞品如网易蜗牛、藏书馆和掌阅等都没有办法像微信读书一样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批活跃用户,在社交链的加持下,微信读书的用户也更热衷于评论交流和分享。
所以在这种诞生背景下,微信读书还要推出自己的阅读器,实在有点令人迷惑。要知道在墨水屏上实现社交并非易事,即便未来某一天真的实现了流畅社交,届时微信读书还能称得上一个纯粹的阅读软件吗?
微信读书阅读器的推出更可能是出于占据市场的考虑,坐拥庞大用户之后,它没有办法眼睁睁看着各种各样的电纸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自己却没有任何动作。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亚马逊做了那么多年Kindle都处于年年亏损状态,其他缺乏深度用户的电纸书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比亚马逊小,短时间内靠电子阅读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尤其,眼下并非电子阅读最好的阶段,连付费模式和免费模式的争论都未完。
每款产品的拉新成本都在攀升,对于Kindle这种谈不上刚需的电子产品来说,专一很重要,因为论多样性,它们绝对竞争不过智能手机。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间还很短,尤其国内互联网巨头门刚刚走过激流勇进的阶段,有一颗什么都想尝试的热忱之心,电纸书很可能是它们盈利尝试途中的炮灰之一。
03 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与其把墨水屏行业视为一个硬件行业,不如将之视为内容行业。
我们只要稍微想以下目前内容行业主流的商业模式,就能知道新品电纸书们最有可能毁于什么。
无论是深耕影视的长视频平台,还是主打UGC+PUGC的中短视频平台,广告永远是主营支柱,其次便是会员付费、电商及其他业务。
在保证阅读体验的前提下,电纸书能够提供的广告位是非常少的,多数电纸书如当当阅读器只要的广告位便是开屏广告(这个推送是可以手动关闭的)。
显然,内容付费才是电纸书的盈利正途,Kindle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电子书订单和包月服务。
参考视频平台和音乐平台的付费率,文字盗版成本远低于视频盗版,电子书平台的付费率只会更低。
当平台的藏书量不足时,更会打击用户的付费积极性。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网易云做得多么有情怀,依然会有用户因为版权问题转而投向腾讯音乐怀抱的原因。
【 仪式感|Kindle背后的互联网仪式感】从赚钱的角度来说,电纸书实在是一个很吃力不讨好的项目,何况大部分公司根本慢不下来。
过于追求快速有时候只会让人越活越回去,普通人一生能接收消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容量去迎接无限的网络世界,只会徒增消耗。早在庄子身上就有类似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互联网上的内容太多太多,用户们根本用不着那么多的内容。只要我们停下来用心回顾,就会发现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曾经也上演过,连热搜的不少段子都是十年前就流行过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