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骗商家、坑用户、价格涨得没道理,谁来拯救共享充电宝?( 三 )
而还有少数代理商的做法,更为不人道。
对于一些快到使用寿命的充电宝,行业一般的做法是回收。但这对于代理商而言,就意味着再次向品牌方采购充电宝,设备投入一直在持续。
为此,小部分代理商会将这些充电宝人为转移到特殊商户,促使用户租借后因为还不上而无奈地直接购买。
这些商户大多是火车站、机场等地。
于商户而言,他们并不知道,单个充电宝售卖之后,自己其实是拿不到分成的。
于用户而言,超过使用寿命的充电宝,其实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前,福建就曾报道有共享充电宝爆炸,导致外观全部损毁、用户手指烧伤。
资本游戏下的模式原罪
共享充电宝行业正在经历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资本游戏还是主角。
当前,主要的几家共享充电宝品牌,几乎都将这个赛道视为了可以做出上市公司的风口。如何抓住这个风口、如何快速上市,成为公司内部最关心的事情。
以至于,一个恶心循环悄然而至。品牌为获取资本助力,则需要用户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这背后潜藏的则是高流量点位的激烈竞争。
这个时候,KTV、酒吧、商场等强势点位开始哄抬入场费、高分成。各个品牌则将融资而来的钱砸到这些点位上,甚至有媒体报道,某共享充电宝企业与万达院线签订了协议,当时入场费月付高达百万。
此前,小电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0年,公司一年的进场费由1.41亿元猛增至3.02亿元,同比暴涨114.5%;分成费用由5.74亿元增至7.1亿元,同比增加23.7%。
文章插图
高企的入场成本和分成费用,最终只能由资本和用户来埋单,于是品牌方涨价、中间环节滋生灰色利益,成为了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很少人能够理性回归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的本质上。如何满足商户的需求?如何解决用户的痛点?如何优化配置各个环节的资源?资本游戏下,这些似乎都不再重要。
对于一线代理商等中间环节滋生灰色利益,少数品牌方也曾做出过行动。比如小电科技,截止2020年末,其投放充电宝近600万个,直营与第三方渠道的占比为93.6%和6.4%。
重自营轻代理,这似乎能够有效规避中间环节的灰色影响。然而,这样的模式下,小电科技一年亏了1个亿。
目前,从小电科技的BD在微信群、朋友圈等频频转发直营转代理的相关政策海报来看,这个品牌也在加速“直营转代理”——毕竟,小电同样是一家亟待登陆资本市场的品牌。
上述业内人士阿盖给出了这个行业的良性商业模式:
第一,应该是自营为主,品牌方与终端商户直接链接,设备运维等由品牌方负责。
第二,中间环节应该是小代理商模式,比如出租车司机、小商户、社区KOL等,让他们帮助品牌方拓展市场获得相应分成,运维与售后问题都交给品牌方。
可惜的是,当下还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在往这样的模式靠拢。
据阿盖介绍,唯一与此类似的品牌,是一家深圳充电宝厂商推出的项目,名为闪充。这个项目还是市面上第一个采用快充的品牌,极速充电比一般充电宝快3倍。
文章插图
从这个层面上讲,充电更快用时更少,用户所支付的租借费用应当会更低。
分成方面,该品牌只取净利润的10%。其余九成,由商户和小型代理商自由分配,建议比例为3:7。
大致是,如果商户以批发价购买闪充设备摆在门店,订单收益就能拿到90%。如果他能够多买几个,摆到其他门店,可以按照3:7或是其他比例,与这些门店分配9成利润。
推荐阅读
- 私域化|干货分享︱线下零售新机遇——品牌私域化五步走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客户|融资丨「DIA数皆智能」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东方富海独家投资
- 高智能方程式|为什么QQ飞车里能开蓝翔挖掘机?
- 品牌方|聊控价(一):购买鉴定控价投诉涉嫌违法
- 快递|快递客服外包公司怎样与甲方谈?
- 雷士照明集团副总裁兼电商总经理曾宇衡:直播电商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定制快讯| 雷士照明
-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 360安全卫士|极域电子教室与360冲突解决方法
- 会员店|7个月开六店,盒马X会员店将落户南京,国产仓储式会员制品牌正蓄势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