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胡世民:新批发——数字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二 )


只是会改变它原有的模式,原来是每天水果店或者餐厅,或者二批的老板开一个车跑到一批去进货,凌晨两三点在市场面对面的交易,虽然效率是很高的,比如凌晨两三点在批发市场把货拉过去,四五点到农贸市场,分到终端零售店,第二天一早七八点家里的老爷爷老奶奶可以到市场买菜了,效率很高,但是还是一种传统面对面的交易,需要人跑到市场上去,这个过程其实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优化和改造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线上下单去配送,不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挤在批发市场去交易,我们也看到很多平台都在做一些尝试,包括美菜、快驴、一亩田之前也做了线下的代采,然后去批发市场帮忙采购,然后配送商户的零售终端去。虽然现在很多平台还是比较艰难在存活,但是所有尝试的平台都看到里面的机会,都在不断探索,未来随着物流、随着线下平台各种功能的不断完善,我觉得未来“新批发”会成为变革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
我们看一下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流程,除了线上的零售,线下的传统批发销售过程还是非常传统的,从产地到一级批发市场,再到二级,可能到二级就没了,有的到三级批发市场,然后到终端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多级批发,一方面环节多了,中间的成本增加,因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赚取一定的利润来维持正常的运转。首先中间环节加的费用会高,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产品,比如红枣在产地可能就是七八块或者十来块钱一斤,但是到市场可能翻两番或者翻三番,这个中间带给消费者的成本会更高。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了中间的时间,包括中转运输,包括多级的分捡,增加了损耗,所以对整个流程,我们觉得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跳过中间二级或者三级,直接一批通过线上平台根据订单来分捡分级以后,通过第三方物流也好,或者通过自有物流配送直接到农贸市场去。我们觉得随着农产品越来越标准化,这个应该是一个趋势。
为什么现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还那么高,在市场流通中发挥重要性还这么大?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正是因为非标准化,线上交易看不到产品,不知道产品是否与我要求标准是一致的,供应商的标准和采购商的标准往往不一样。我们看到陆羽茶叶交易中心做了很好的模式。茶叶因为是深加工的产品,深加工以后经过分级包装,标准化程度就更高,已经成了工业化比较标准化的产品,就可以进行线上的交易。
刚才我们说的红枣,山西的红枣很有名,板枣就非常适合通过线上进行大宗交易,完全可以打破原来的通过批发商一级二级然后经销商覆盖到城市的模式,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到零售终端,通过物流把这个产品运送过去。
我们认为,随着外部条件的更加完善,也许三年或者五年,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苗头,在平台上做交易越来越多,在市场端也看到越来越多不去产地拉货,直接通过微信电话联系,打一个电话告诉他我需要什么货,然后产地直接把货发过来。但是那个基于已经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这种诚信的合作关系,有合作基础在里面。
四、农产品“新批发”的基本条件
一是产地产品的标准化,现在提“新三品一标”,不断提升产品标准化,产品的标准化提升,就方便了通过线下来交易,这是一个趋势。另外一个趋势国家也是鼓励的适度规模化。对稍微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他们更加注重打造品牌,为了维护品牌的价值,需要去不断提升产品的标准化,提升产品的质量,而不可能以次充好,这样品牌就会受到影响。未来随着产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不断提升,为线上交易就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比如刚才板枣,我们的国枣就是精挑细选出来,肯定有明确的标准,把这个产品销售出去,这个标准传递出去跟消费者认识的标准那就是一致的,所以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完全实现线上的交易,包括其他很多产品也是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