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黄道炫:史迪威应为缅甸战役失败负主责( 九 )


但是,就在东线面临日军巨大威胁,而远征军本身战力也十分可虞背景下,史、罗却又作出调兵增援西线英军的决策,事实上,这一决策可以说最终导致了远征军无可挽回的败局 。20日,史、罗与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商定,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新22师紧急向西线乔克巴当开进,原在西线的新38师由乔克巴当向仁安羌前进,这样,中国远征军最精锐的3个师都将投入西线战场 。滑稽的是,当作出部署后,却传来西线并无强大敌人的消息,为此,史、罗又改定措施如下:新22师在梅克提拉不开;二百师仍开乔克巴当附近,以一部搜索敌情,以主力控制待机,并支援新38师之行动 。当天下午,得知东线罗衣考方面十分紧急后,又决定:新22师增援东线,但须待二百师向西线运输完毕后方能运送 。二百师到达乔克巴当后,如敌情不急,则待新38师集结或站稳后,再开回梅克提拉,预定须于21日运完,然后输送新22师往东线 。这样的部署迹近荒唐,明知乔克巴当并无紧急敌情,却仍令200师前往(且预定准备返回),并在增援东线方向的部队之前运送,这种违背战场基本常识的做法,反映了史迪威将保证英军利益置于远征军之上的强烈倾向,实际上,史迪威本人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在4月20日的日记中明确写道:“英国人是在利用我们逃跑吗?是的 。”
就在中国军队在东进、西进中徘徊不定时,日军已在东线突破罗依考、雷列姆地区,随之进占棠吉,威胁腊戍,远征军后方面临巨大威胁,呈全线崩溃之势 。
四、从撤退到溃退
东线日益严重的威胁局势,终于迫使史迪威、罗卓英加强东线兵力 。21日,史、罗同意停止第200师往乔克巴当的调动,改派东线重镇棠吉,同时,第5军全军随之向东移动 。
棠吉为缅甸东部重镇,是保卫腊戍的门户,虽然蒋在与史迪威谈话时,一再指示要在此处加强兵力,但部队来回抽调后,这里仍然没有象样的兵力防守,23日,在增援的第200师到达棠吉前,日军快速部队突然出现,很快将其占领,并夺取大批囤集的作战物资 。同日午后,第200师先头部队赶到距棠吉15公里处,开始向日军发动反攻,当晚推进至棠吉附近 。24日,半月多来对缅甸战事少有具体指示的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指示远征军“对棠吉、罗列姆北进之敌,须极力拒止其继续前进”;“新二十八师主力可速运腊戍与罗列姆方面 。当先以保守腊戍为主,并尽可能求该方面之敌而击灭之” 。24日子夜,第200师收复棠吉 。棠吉收复后,东线紧张局势稍有缓解 。当时,东线日军利用远征军在该线实力薄弱,兵力分散,集中兵力进行突击,进展确实十分迅速,但其孤军突进,深入东线地区后,其本身兵力也开始分散,露出许多空隙 。此时远征军如乘收复棠吉之机,集中更多优势兵力,对东线单兵突进日军进行分割打击,阻止该线日军继续前进甚至实行彻底打击是有可能的 。远征军主要将领也有这种想法,杜聿明回忆:“这时我的决心是:继续肃清隘路之敌,向罗列姆攻击前进,以断向腊戍北犯敌人的后路 。同时林蔚也来电谓‘腊戍之安危,系于吾兄一身,望不顾一切星夜向敌攻击’ 。”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史迪威、罗卓英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在东线稍有缓解后,即置其于不顾,决定实行曼德勒会战 。25日,史迪威命第5军主力“即返曼德勒准备会战”,第5军被迫回返 。根据罗卓英26日对蒋介石的报告,史、罗计划是:“一、现英军已开始撤退,我为避免遭敌包围、争取主动,拟转进曼德勒附近打击敌人 。二、命第200军除二百师继续前任务外,余即向曼德勒转进 。”26日,由于兵力所限,第200师自动放弃棠吉,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 。接到史、罗计划后,蒋本能地对第200师“单独应战”的状况感到忧心,于27日令新28师“用最快方法”南进增援第200师,同时,令新29师紧急出动开往腊戍;企图以此填补史罗计划造成的消极影响 。但从实际战局看,这一调动无济于事,腊戍次日即遭日军攻击,29日在援军到达前被日军占领,新28师本身战斗力不强,刚刚开动即遭日军打击,部队被击溃,第200师虽顽强奋战,但四面皆敌,难有作为,反而陷入日军包围中,中国远征军由此丧失了保住后路的最后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