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朝鲜:甲午战争中的夹心国( 三 )


丰岛海战之后,战争在数十里外的牙山、天安一带继续 。位于韩国忠清南道、距离首尔约100公里的牙山市,是一个典型的韩国海边小城,宁静而安详,完全没有当年那场战争的丝毫痕迹 。而事实上,不仅甲午战争的第一场海战爆发在牙山湾外的丰岛海域,第一场陆战也爆发在离牙山不远的成欢驿(今忠清南道天安市西北区成欢邑) 。
成欢驿是首尔通往天安、全州的南北咽喉要地,丘陵环绕,沼泽密布,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据《天安市志》记载,1894年7月28日,也就是丰岛海战爆发三天之后,日军对驻守在成欢驿一带的清军聂士成部发起攻击,激战一天后清军败退,与驻守公州的叶志超部合兵,一路狂奔退守至平壤 。
天安市立博物馆内,有一幅日军手绘画形象描绘了清军与日军的作战场面 。在这幅名为《朝鲜国成欢大激战》的画作上,一群身着西式洋服的日本军人与蓄着长辫子的清军激战正酣 。画面的远处,日本军人在用大炮进行轰炸,一群清军士兵夺路而逃 。
牙山市盐峙邑江清里(里即村)附近,有一块当时日军在牙山战役打败清军后所立的碑石,名为“镇清岩” 。据介绍,这是韩国仅存的几处甲午战争遗迹之一,石碑旁的介绍板上寥寥数语点出了这块石碑的背景和年代 。
成欢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日之间的第一场陆战 。如果说,丰岛海战是因为清军不备被偷袭导致战败,那么在成欢之战中,清军曾一度占据有利地形,但最终仍遭失败 。从战术上看,反映出清军的军事指挥、士兵素质、武器装备等均远不如日军 。而从战略上看,清政府的体制弊端更是暴露无遗,战和不定导致的军事准备不足,已经预告了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可悲结局 。
继成欢之战后,清军连战连败,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辽东战役等先后均告失利,不仅损兵折将,更有大片国土沦丧,最终清政府不得不在日本的逼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朝鲜“独立”的屈辱
尽管甲午战争主要是中日之间的一场军事对决,战争的结果改变了整个东亚格局,日本代替中国成为亚洲的强者 。而且,由于朝鲜半岛是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战争也给朝鲜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韩国史》这样写道,甲午战争导致景福宫被占、东学党起义军被残酷镇压、明成皇后惨遭杀害、直至最后被日本完全吞并,堪称“遭受自壬辰倭乱以后民族史上最大的灾难” 。
韩国国会图书馆一份名为《通过清日战争当时战争见闻录看战争区域民众的生活》的研究资料显示,甲午战争时,20多万日军的军需主要依靠战地筹集解决,因而给朝鲜半岛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据统计,仅当时日军在朝鲜和中国征发的民夫累计就高达211万人次,民夫的死伤无以数计,给朝鲜经济造成的破坏更是无法估量 。
此外,虽然早在战争爆发初期,朝鲜官军便已为日军所控制,但当时朝鲜半岛也处处有东学党农民起义军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据韩国史料记载,1894年10月中旬,以全奉准等为首的东学起义军在全罗道和忠清道一带再次起兵,奋勇抵抗日军的侵略 。据韩国学界估计,甲午战争期间惨遭日军屠杀的朝鲜农民军至少高达3万至3.5万人 。
随着清朝战败,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大为膨胀,从而引发与俄国之间的矛盾 。为防止朝鲜倒向俄国,日军和日本浪人于1895年10月8日凌晨突然闯入景福宫,悍然杀害朝鲜的国母闵妃(明成皇后),史称“乙未事变” 。《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中对“乙未事变”条目做如此评价:明成皇后被害事件是日本对韩国所犯恶行的象征,是韩国民众心中永远的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