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王学斌:曾国藩到底缘何自杀?( 四 )


此举无疑给湖南各地官吏迎面一记耳光 , 看似义正辞严 , 实则等于替自己挖坑埋雷 。在湖南练兵 , 得罪了地头蛇 , 日子焉能好过?
接着 , 曾便在审案局一事上令全湘官绅为之侧目 。既然认定本地官僚掩饰弥缝 , 毫无作为 , 曾索性越过重重“官网” , 越俎代庖式的设立审案局 , “巨案则自行汇奏 , 小者则惟吾专之” , “期于立办 , 无所挂碍牵掣于其间 。案至即时汛供 , 即时正法 , 亦无所期待迁延” 。这种雷霆万钧的手段 , 招致官绅一致反感 , 据说一时“曾剃头”、“曾屠户”等诨号传遍湖南 。
面对各种蜚短流长 , 曾国藩居然还憨傻地一再解释:“书生好杀 , 时势使然耳 。”“生用法从严 , 非漫无条律 , 一师屠伯之为 , 要以精微之意 , 行吾威厉之事 , 期于死者无怨 , 生者知警 , 而后寸心难安 。”况且在曾看来 , 他出手并不狠辣 , “实则三月以来 , 仅戮五十人 , 于古之猛烈者 , 曾不足比数” 。
其实曾越位执法 , 动了无数当地官吏的利益奶酪 , 案子就是钱 , 审案就是生财之道 。你曾国藩可以“不要钱 , 不怕死” , 但在诸位官员心中 , “不要钱 , 不如死” 。他们不在乎曾杀了多少条人命 , 而在意自己丢了多少两银子 , 故群起造谣阻挠 , 无非是要夺回捞油水的权力 。
很快曾即洞悉了官吏们的小九九 , 若服软让步 , 或许与人方便 , 于己亦方便 。谁知曾自诩“强半皆侵官越俎之事 , 以为苟利于国 , 苟利于民 , 何嫌疑之可避” , 大有霸王硬上弓之慨 。刚到九月 , 已“前后杀戮二百余人” , 确颇令人发指 。曾氏之所以有如此酷烈之举 , 或可用“踢猫效应”解释 , 所谓“踢猫效应” , 即人与人之间的泄愤连锁反应 。人的不满情绪 , 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 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 , 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 , 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一般而言 , 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 , 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 。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 , 最终的承受者 , 即“猫” , 是最弱小的群体 , 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 , 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以此对照曾氏 , 本已赋闲在乡 , 却楞被咸丰帝起复 , 而以“不官不绅”之身份 , 自然饱受湖南官绅冷嘲热讽 , “处于志疑之位 , 仰逼俯侵 , 动多触碍” , 而处决匪寇 , 便成为其倾泻内心郁愤的最佳途径 。由此看来 , “剃头”、“屠户”之名 , 也殆非虚言 。
然“踢猫效应”非但于事无补 , 反易招致更大的矛盾 。很快 , 曾国藩就遭遇了平生第二场“唾骂” , 即“练兵风波” 。复出之初 , 曾已对湖南兵勇甚为不满 , “盖近世之兵 , 孱怯极矣 , 而偏善妒功忌能 , 懦于御贼而勇于扰民 , 仁心以媚杀己之逆贼 , 而狠心以仇胜己之兵勇” , 到头来 , 便出现“败不相救”之恶果 , “彼营张目而旁观 , 哆口而微笑 。见其胜 , 则深妒之 , 恐其得赏银 , 恐其获保奏 。见其败 , 则袖手不顾 , 虽全军覆没 , 亦无一人出而授手 , 拯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 。以仆所闻 , 在在皆然” 。故此种状况 , “虽圣者不能使之一心一气 , 自非别树一帜 , 改弦易张 , 断不能办此贼也” 。于是 , 曾氏决定另起炉灶 , 自行练勇 , 重整军纪 , 这势必又将手伸进了他人口袋 。先是长沙副将清德带头闹事 , 抵制曾国藩会操规定 。曾氏亦不示弱 , 一个折子革掉了清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