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一本书颠覆夏商周断代工程年代学成果

【竹书纪年|一本书颠覆夏商周断代工程年代学成果】世纪之交轰动一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 以空前的规模引发一波古史年代学研究的风潮 , 在中国学术史上无疑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工程的“阶段成果”公布后 , 在国内外学术界也引起一些争议 。近十几年来 , 仍有不少学者不避繁难 , 继续致力于夏、商、西周三代年代的探索 , 张富祥教授的《〈竹书纪年〉与夏商周年代研究》(下简称《研究》)是这方面综合撰述的最新成果之一 。
断代工程留给社会各界的总的印象 , 是创新性地引进金文历谱、考古测年及天文推算等多学科手段 , 并结合零散的古文献年代资料 , 以重新“拟合”西周共和以前的三代年代 。张先生的《研究》对这一路向是有保留的 , 强调当下本课题研究的可行的路径 , “应该还是在现存古文献文本的基础上 , 通过多方联络和考证 , 力求将已有的年代系统调整到目前能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水平上 , 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更为有效的借鉴” , 而不是脱离旧有的记录而另外拟合一套数据 。为此他转换思路 , 着重围绕现在所知最古而已残缺变乱的年代学文本《竹书纪年》展开考证 , 并以《史记》所见相对可靠的西周鲁国纪年为主要参照系 , 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其他文献史料和金文史料 , 力求恢复古本《竹书纪年》原载的三代王年 。这是一种回归古文献的工作 , 基本的立足点还是三代王年的具体定位最终要落实于文献记录 。
根据作者的思路 , 《研究》一书首先用两章的篇幅 , 详细推考《竹书纪年》的衍传源流 , 以检视、发掘和论证该书的年代学价值 。学者共知 , 战国中叶成书的古本《竹书纪年》本为极重要的年代学文献 , 然原本在晋代出土时即已残缺 , 后又陆续散佚 , 现存少量佚文不但非常零散 , 且已多失系年;自明代以来流通的今本《竹书纪年》虽尚完整 , 而问题极多 , 以致近世学者普遍以为是伪书而不之信 。作者广泛参考中外研究成果 , 以该书的古本和今本作比较研究 , 逐代疏通其史料 , 提出今本《竹书纪年》是由唐初官方学者依据古本残卷整理、改编和增补而来的 , 尽管已远非古本原貌 , 而其中仍然保存着大量古本原载的资料 , 并非皆出于后人的伪撰 。这项正本清源的工作 , 酌古通今 , 发前人未发之覆 , 在《竹书纪年》的专题研究领域是有总结性的 。
在上项工作的基础上 , 《研究》由西周上溯 , 各以专章分考古本《竹书纪年》原载的三代王年 , 且夏代十七王、商代三十王、西周十二王的年代全部推排到位 , 最后给出三代王年总表 。这项工作极为繁琐 , 涉及诸多部门的知识和史料 , 考证之难 , 异乎寻常 。据作者所考 , 古本《竹书纪年》原载的三代历年转换为公元纪年之后 , 其历史区间如下:夏 , 前1968-1535年;商 , 前1535-1027年;西周 , 前1027-前771年 。如是 , 三代王朝便总共历时1197年 , 下至公元2000年 , 合计为3968年 。以此年数上加传说的夏以前“五帝”时代的年数(约500年左右) , 也就可说中华文明可由文献考见的历史约在4500年左右 。这也是过去历史学者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 , 浑言之亦可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