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金纲:读史不要拒绝“神话”

【神话|金纲:读史不要拒绝“神话”】孔子有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空谈大义,不如春秋褒贬 。如果愿意考见圣贤气象和道义担当,历史叙事比思想讨论也许更切实详尽,也更彰明昭著 。
不掩饰对赵匡胤的喜爱
我不掩饰对赵匡胤的喜爱 。
最初让我理解老赵(赵匡胤),与“桂阳监”这个古代职务有关 。
桂阳,今属湖南郴州,历史上是盛产金属的地方 。西汉以来即在此地设采造业务,铸银、铸铜什么的,管理其事的人称“金官” 。唐代以后,此地设“监”,最高管理者相当于县令 。有材料说“桂阳监”冶炼的金属数量几乎占了大宋时期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三 。这个数据未必可靠,但我知道另一个数据很可靠 。《续资治通鉴》说:老赵(赵匡胤)曾经浏览桂阳监上报的生产数据,相当于每年进贡的白银总数 。看后,老赵(赵匡胤)对宰相说:“山泽之利虽多,颇闻采纳不易 。”山泽所能产出的矿产资源虽然很多,但我听说采矿这工作很不容易 。然后下诏:“减旧额三分之一,以宽民力 。”减掉过去定额的三分之一,以此来宽解当地的民力 。
老赵(赵匡胤)那时候正在省吃俭用,建了一个专门用来应对契丹的特别仓库,一点点地储存钱帛,扬言要用这笔钱赎回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中原土地;如果赎买不成,就用这钱招募天下勇士,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
大约十几年前,我看到“桂阳监”案例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帝制时代可能有很多记录,是今天的人们难于理解的,或者也可以说,理解那个遥远的帝制时代,可能需要丢掉一些寻常可见的行为模式 。
正在千方百计“攒钱”准备打契丹的老赵(赵匡胤),为何会主动减免白银收入?
他这是在干吗?
怎么理解他的行为?
我钻进跟大宋有关的故纸堆里多年,开始检索与这类疑惑有关的案例 。渐渐地,我理解了“赵匡胤时代”(从老赵出生的五代中期,到老赵驾崩的大宋初期,算起来,50年 。这个历史时期,我称之为“赵匡胤时代”) 。
“不然 。太祖只是去其甚者 。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 。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 。如王介甫大纲都不曾理会,却纤悉于细微之间,所以弊也 。”(《朱子语类》)历史上评论赵匡胤,可能有种种赞美,但我认为,朱熹这段话,是对老赵最为公允精当的赞美 。
我自以为看清了五代乱世的因果和大宋帝国的由来,看清了赵匡胤建构并推演大宋文明的良苦用心 。我把今天能够看到的有关这些往事的一个个切片,也即“故实”,连缀起来,你也许会跟我一样,看到“赵匡胤时代”这半个世纪,又如何成就了中国传统中最珍贵的东西——公道与仁德 。
“赵匡胤时代”有很多很多乱世恶人 。但你看到的邪痞人物、酷毒案例越多,越能明白何谓圣贤之心!
读历史,不要拒绝“神话”
五十年的“故实”,弥漫着暴戾凶妄的血腥之气,也彰显着公道仁德的圣贤之心 。很多“故实”,读来回肠荡气、天地低昂,令人感慨、唏嘘、赞叹、惊奇......
昔日大宋诗人苏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读到刺客携铁椎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的故实,不禁抚掌道:“可惜啊,没有击中!”然后满饮一大杯老酒 。又读到刘邦表彰张良的故实,不禁拍案道:“君臣互为知音,难得如此啊!”再饮一大杯老酒 。史称“汉书下酒” 。
我说的是“故实”不是“故事” 。
“故实”与“故事”比,意思差不多,却是比“故事”更靠谱、更有意味的历史片段,一般都记载于正史或野史之中 。它就是一个个历史现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