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调|唐代利益集团自我涨薪公然加税20%
【租庸调|唐代利益集团自我涨薪公然加税20%】安史之乱后,租庸调法弊病丛生
唐初实行的租庸调法,原本不失为好的赋役制度,但日久弊生,逐渐由利民之法变成了“虐民”之法 。
租庸调法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役制度 。具体内容为:按丁授田,丁男每人80亩,然后国家向他们征收称为租、庸、调的赋税 。租即田租,凡授田者,每丁每年交粟2石 。调即交纳的本地所产绢、绫、絁(粗绸)等,每丁每年交绢、绫、絁各2丈,绵2两;交布的2丈之外加1/5,麻3斤 。庸即以绢交纳的代役税,每丁每年法定服役20天,闰年加2天,可用绢代役,一天交绢3尺 。加役25天免租,加役30天,租调皆免 。
据岑仲勉《隋唐史》一书,因隋以前征税缺乏详细记录,唐代赋税比之前朝,总体而言,孰轻孰重,还不好说 。单就租这一项,比北齐为重,轻于北周一半,同于隋朝(北齐合每亩1. 6升多,北周5升,隋、唐均为2. 5升) 。
租、庸、调并不是唐朝授田者的全部负担,除此之外,还有所谓杂征、杂徭 。其中杂征包括户税等 。户税依据每户的等级(据资产多寡定级)征收 。皇亲国戚、王公勋臣、官员等,均享有毋须负担以上各项赋役的特权 。
以实物代替劳役,百姓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活动 。故租庸调法的实行,有利于百姓于隋末大乱之后安养生息,有利于唐朝前期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安史之乱之前,国家的治理尽管有种种弊病,潜伏着危机,但财政经济一时还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当时“兵虽多而无所损”,“官不滥而易禄”,财政开支还在朝廷能够把控的限度之内,赋税的征收较有节制,租庸调法尚能正常施行 。但安史之乱发生后,情况大变,战事连年不断,人口凋耗,人死而户口册上名字未销的情况十分普遍 。土地占有状况、民户资产状况与以往差别很大,已很难执行租庸调法 。战争打破了常规,也使租庸调的征收乱了套 。征收的机构凭空增多,床上架床,屋上架屋,互不统属 。法外征收,诛求无已,百姓“旬输月送,无有休息”,不胜负担 。富户丁多,以做官、入学及当和尚、道士等,得以免除租庸调,而穷人没有收入但丁在,故赋免于富户,而增于穷人 。也就是说,富户所免除的赋役,都转嫁到了穷人头上,这还公平吗?据岑仲勉的计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及十四年,毋须承担各项赋役的户数,约占总户数的40%至41% 。其余的59%至60%的人家,要承担国家100% 的赋役 。这真是不堪承受的重负 。百姓只好用脚对租庸调法投否决票了,据《新唐书》载,人民流亡,各地都有,且数量巨大,留在本地的“百不四五” 。租庸调法已难以为继,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
冲破既得利益集团阻挠,唐德宗毅然颁行两税法
法弊必变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适时地提出了用两税法代替弊端丛生的租庸调法的方案 。对这一方案,德宗表示赞同,并下令布告朝野 。一时间,对两税法方案的讨论和争论很是热烈 。
出乎朝廷意料的是,对杨炎所提改革方案的激烈的反对声,竟来自统治集团内部,来自掌管赋税的官员们 。《旧唐书·杨炎传》说:“而掌赋者沮其非利,言租庸之令,四(数)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 。”《新唐书·杨炎传》说:“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之数百年,不可轻改 。”掌管赋税的官员反对两税法方案,借口是,租庸调法是祖宗制定的,实行了几百年,不是很好吗?祖宗之法怎么能说改就改呢?况且两税法不见得就好 。
说这部分官员是抱残守缺的保守派,可能还没有触及本质 。维护祖宗之法,不过是他们打的一个幌子,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多年来,他们利用租庸调法上下其手,中饱私囊,一个个暴富 。对他们来说,租庸调法是利之所在,他们岂肯轻易放弃?就像贾宝玉颈子上挂的“通灵宝玉”不能丢失一样,他们也不能失去租庸调法 。
推荐阅读
- 快递公司|网购退货的时,卖家为何总是要强调不要发顺丰?总算明白了
- ipo|叮咚买菜被曝大裁员!回应称消息不实,属公司正常组织资源调整
- 刺客聂隐娘|华策影视:调整公司组织架构,成立专门元宇宙新业务部门
- 辞职|腾讯音乐管理层调整:侯德洋将于月底辞职,国际化业务将由CEO梁柱负责
- 腾讯音乐宣布管理层调整:国际化业务将由 CEO 梁柱负责,侯德洋将于月底辞职
- oppo手机可以开空调吗-oppo手机有红外遥控吗
- 彭迦信|腾讯音乐宣布管理层调整:国际化业务将由 CEO 梁柱负责,侯德洋将于月底辞职
- iqoo9有dc调光吗-iqoo9支持dc调光吗
- 调整|阿里2022年组织调整,远非「分久必合」那么简单
- 生态趋势|2021年微信视频号生态趋势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