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绅士家族的经济成长:以湘乡曾氏为例
【曾国藩|绅士家族的经济成长:以湘乡曾氏为例】中国绅士研究是传统中国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张仲礼、费孝通、何炳棣以及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等中外学者在这个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 。既有的研究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同时段的社会垂直流动性及其相关因素 。本文则试图从湘乡曾氏这一个案出发,由微观角度来具体呈现清代一个普通家族由社会底层(庶民)上升到社会顶层(一品官员、一等侯爵)的经济成长过程 。
由庶民家庭到绅士家庭
湘乡曾氏从有田百余亩的普通小地主成长为田地万亩、家财百万、豪宅九座、成年男子几乎个个拥有功名的大地主家族,不过几十年时间 。
在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代以前,湘乡曾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典型的“平头百姓”或者说“庶民家族” 。曾国藩在《大界墓表》中说:“吾曾氏家世微薄,自明以来,无以学业发名者 。”
除了捐纳、军功这样特殊历史时期才会大开的上升之门外,传统社会中平民向上流动的最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而科举的录取率极低 。因此,从庶民到上层士绅的奋斗,极少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业,往往是数代积累,接力式努力,才可能有所突破 。宗韵在《阶层与流动:明初农户入仕案例分析》一文对明代二十个家族的奋斗史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明初农户入仕经历的时间大致为4.5世,即一百三十余年 。这一漫长的奋斗过程中,通常需要庶民家庭出现一个经济上升的过程,使子弟有较好的读书条件 。湘乡曾氏接力式奋斗的起点,也就是经济地位的上升是在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一代完成的 。他出身中农家族,经几十年艰苦创业,终于使曾家经济状况逐渐改善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时,其家有田地百余亩,人均十二亩半,判定为小地主应较为允当 。曾玉屏对湘乡曾氏家族更大的贡献是高瞻远瞩地供自己的儿子读书 。清道光十二年(1832),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打破纪录,成为曾氏家族五六百年间第一个秀才,才使湘乡曾氏步入下层绅士行列 。而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考中进士,更标志着湘乡曾氏跨进了上层绅士阶层的门槛,完成了亿万中国人的“光大门楣”之梦 。相比宗韵所言的一百三十年,曾国藩家族的奋斗过程算是相当顺利的,从父亲曾麟书读书起到曾国藩中进士,前后不过四十多年 。
湘乡曾氏经济崛起的几条途径
晚清举人的入仕机会十分有限 。因此不但曾麟书成为秀才无补于家,即使在曾国藩成为举人之后,曾氏家庭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以致后来曾国藩两次进京会试的花销,对小地主曾家构成了相当沉重的负担 。
然而在曾国藩中进士之后,曾家生活起居的排场,马上发生了改变 。中进士之后,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年底请假回家,在老家待了一年 。这一年间,他外出拜客,排场是“仆一人,肩舆八人”,昂然行走于湖南乡下,引得农人们纷纷驻足观看 。在中举之前,曾国藩衣着朴素,经年不过一件长衫而已 。而进京为官前,曾国藩统计自己置办的衣服,已有如下内容:
羊皮袍、呢皮马褂、灰袍套、呢袍套、珍珠毛袍套、厚绵绸小袄、薄绵布小袄、棉袍套、绵圆袍、绵套裤、棉马褂、绒领、棉小帽、秋帽、秋领、线绉夹马褂……
曾家日常生活虽然不常大鱼大肉,但宴客时已经能上“海菜”了 。
曾国藩成为京官,直接效益也就是薪俸十分有限 。然而“边际效应”却非常大 。这种边际效应主要体现的筹资能力的增长、获得干预地方政事的权力等方面,由此导致曾家可支配财富的增长 。对绝大多数获得高级功名的绅士来说,即使原本家世清寒,获得功名之后最终也会在经济上上升为大地主至少中等地主阶层 。至于经济上升的渠道,则因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千差万别 。具体到湘乡曾氏,则有以下几条:一,曾国藩进京为官的资本,主要来自拜客收入 。二,道光二十七年以前,湘乡曾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借债和曾国藩对家中的少许补贴 。三,道光二十七以后,曾国藩大弟以乡绅身份在湘乡所获“聘用费”和“经理收入”,成为家中经济收入的支柱 。四,被曾国藩提携从军的弟弟曾国荃的灰色收入,是后期湘乡曾氏成长壮大的主要助力 。
推荐阅读
- 盲盒|【黑马早报】周鸿祎称不理解35岁被职场抛弃;地产5大家族财富蒸发近3000亿;中消协点名肯德基盲盒套餐;任泽平微博被...
- 商会|起底横空出世的“元未来家族” :以贩卖单价9.9元的“元宇宙令牌”盈利
- 曾国藩|如何向上汇报坏消息,才能转危为机
- 列宁|苏联为什么要杀害沙皇家族?
- 刘裕|刘裕篡位之后,为何不效仿司马炎善待曹奂,却将司马家族斩草除根
- 阿阑豁阿|她被尊为圣母,丧夫后连生3子,一个闻名世界的家族就此诞生
- 司马懿|司马懿夺权时漏杀一小孩,结果其后代致司马家族被灭,成开国皇帝
- 阿里不哥|湖北有个大家族,自称是阿里不哥的后代,且都想从汉族改成蒙古族
- 家谱|农村老太收拾屋子,发现一本家谱,从此揭开中国一尊贵家族秘密!
- 家族|你知道世界十大家族吗?这十大家族中排名第一的家族至今依然在,且出自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