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杨念群: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二 )


国历: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以诗歌著称的时代,有一类诗叫边塞诗 。这说明许多有作诗能力的读书人长期在边塞服役 。对于边塞,盛唐的诗人们是向往还是无奈?
杨念群:这个现在很难判断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李世民自己就是胡人 。大唐帝国实际上是一个由尚武的胡人皇帝统治的国家 。陈寅恪先生说,在唐代很多秀才并不以读书为上,反而去学习弓马 。当时的读书人并非纯粹读书,他们根本不穿长袍大袖,也不谈玄论道,反倒是显示出独特的尚武精神 。那是一种胡汉相杂的文化,读书人的性情也与汉代有所不同,与宋明时代差距更大 。
国历:宋代君主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读书人在宋朝应当说很舒服 。从待遇上来说,宋代官员薪俸很高,还有各种补贴,这与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您怎么看待宋代读书人的幸福生活?
杨念群:唐代是一个胡汉混杂的时代,而宋代相对比较单纯,这就是所谓“唐宋转型” 。宋代是儒家做大、做强的一个时代 。汉人强烈排斥胡人,夷夏之辩被逐步强化 。由于在军事上不给力,所以就必须强化敌我意识,以文化的优越感支撑信念 。
读书人在中国的地位与西方完全不同 。中国的读书人往往和皇权紧密相关,皇帝把你抬高,你就厉害,皇帝贬你,你就完蛋 。如果仅仅以这种标准来看,宋代肯定是读书人感觉最好的时期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中,精神上或许更加有张力 。
国历:由于朱元璋起兵有一种独立战争的意味,他也就成为了汉民族的解放者,在道德上有天然的优越性 。因此明代读书人好像都矮了半截 。口口声声说“君父”如何如何,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您在《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中提到,您最喜欢晚明,能说说是什么道理?
杨念群:朱元璋出身底层,由于自己文化不高,所以就有意地压抑士人 。与其他专制王朝相比,其实也没什么特别 。当然,如果你和宋朝比就差远了 。你要是和清朝比又好一些 。清朝君臣是主子和奴才,比明朝的君臣父子更甚 。不过,从明朝开始到清朝,读书人的地位在逐步的降低,这是一个事实 。比如明朝,朱家王爷们薪俸特别高,官员的薪俸特别低 。尽管明朝皇帝改变了对读书人宽厚的政策,但读书人的空间仍然比较大 。
近世中国,儒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朱熹,一个是王阳明 。朱熹更强调一种制度建设,于是宗族在朱熹以后变得非常普遍,并在明清社会延续了下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根基 。明代继承了宋代的传统,读书人一直拥有集会结社等基本权利 。比如,明代讲学的风气很盛,书院遍立,流派纷呈,读书人集会、结社,实际上就是今天说的学术、思想自由 。在苏州就有过上千人的集会,大家席地而坐,畅所欲言,还支起大锅做饭 。这在清朝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
不可能有一个朝代是完美的,我喜欢明朝也是相对的 。相对于清朝,晚明是一个适合于读书人生活的时代 。清朝的皇帝非常强势,这种强势带来了帝国空前的版图和盛极一时的武功,但强势的后果就是人民被迫放弃个人权力,甚至是尊严 。
与清代不同,明代的读书人有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民间社会的能量很大,这就对读书人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很多人不畏廷杖,冒死进谏,皇帝真是没办法,打死他吧!反而在道德上是把他拔高了,皇帝却要落个昏庸无道的骂名,谏臣以死博得了名节 。海瑞的例子恰恰证明了明代的士风 。清朝就变了,明末还有死谏的大臣,抗争的士子 。清朝呢?书院不能开了,集会不能讲了,士风也就完了 。换言之,民间社会没了,道德支撑也没了 。你死谏的结果就是被杀头,然后什么都没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