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饥荒|寻找大饥荒记忆的“85后”( 四 )
母亲则选择了与女儿谈“经济”:“你上大学花了这么多钱……人家打工一月还两千多块钱呢,你这个工作,够买化妆品吗?”
“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和家人对抗,却也是我叛逆的开始 。” 2012年3月,在她长久的坚持下,邹家庄的“三年饥饿逝者纪念碑”还是立了起来 。
这块1.6米高、800斤重的黑色墓碑,面向东南,所需的1800元,来自村里37人捐助 。碑文中写着:“1959年至1961年三年饥荒期间,本村共41户、165口人,生活极度困难,共有37人因饥饿去世,涉及17户 。本村村民特立此碑,以示铭记 。”
墓碑立起来那一天,邹雪平细细打量着碑上37个人的名字,感觉与这个村庄的联系更紧密了——那些年轻人不曾目睹的面容,现在有了让后人记忆的一种方式 。
重新发现乡村
在吴文光眼里,如今年轻人正“逐渐背离乡土” 。寻找“饥饿”,则让他们有了重回乡村的机会 。
邹雪平就明显感觉到了自身的变化 。以往,“农村人”一直是她回避的词语 。直到2010年,邹雪平拍完第一部片子,她才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身份” 。
借助摄影机,邹雪平重新凝视母亲,第一次发现了母亲的脸上爬满了蚯蚓般的皱纹;开始熟知了村里每一个老人的名字,也乐于知晓乡里的每一个故事 。“我觉得正脚踏实地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吸收营养 。”
回村第4个年头,邹雪平发觉自己不仅是饥饿的记录者,也成了村庄的建设者:她带领着村里的孩子采访老人、建立垃圾站,还在村里设立老人基金,为留守的老人购买食盐、手套和被褥 。
她也试图搭建不同代际间沟通的桥梁:邀请老人,给村里更年轻的90后、00后上课 。在墓碑前,他们找到当年吃过的树皮、麦子苗、棉花种、野菜叶子,讲述每一样“食物”背后的久远故事 。
获得收获的还有25岁的李新民 。小学五年级就辍学的她,过去只是吴文光家里一名保姆;在吴文光的鼓励下,她开始学习打字、摄影与剪辑 。
“在我的家乡花木林,女人的脑袋是用来背东西,从来不知道可以用来思考 。”李新民说,她渐渐发觉了自己的不一样 。2013年,她的作品《回到花木林》,入选了印度新德里亚洲女性电影节 。
在民间计划的参与者看来,“寻找饥饿”只是起点,由历史跨越至当下,才是计划的生命力所在:他们开始关注当下的乡村问题——环境污染、空巢老人、乡村教育……
【三年大饥荒|寻找大饥荒记忆的“85后”】2010年,作为民间记忆计划最为年老的参与者,吴文光也回到曾经下乡的地方——云南富民县款庄 。在一篇日记里,他这样写道:“辽阔中国土地上的密密麻麻的村子像此刻天上的星星一样,那些年轻的脸藏在其中 。他们子弹一样射向那些村子,蚯蚓一样爬行在那些村子……他们肯定也是一样在各自返回的路途中 。”
推荐阅读
- 网络攻击|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网站|外媒:乌克兰政府网站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
- 新社|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钱大妈|山姆会员店APP默认五星好评被罚30万元!“钱大妈”“T3出行”“德玛仕”等也被罚……
- 供货|澳大利亚:为防供货中断,大型商超实施限购令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基地|永嘉县岩坦镇将打造浙南最大农产品电商基地!
- vf|车讯|大众2021年销量创10年新低;少年黑客称发现特斯拉软件漏洞
- 甜玉米|北上广一站购齐,大乡村年货升级:拼多多30亿红包聚焦全国全球尖货好物
- 电商|马云曾用224亿收购的大润发,4年多过去了,大润发如今发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