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曹天元谈1905:又一个大“奇迹年”( 二 )


爱因斯坦敏锐地想到,如果这种假设是正确的话,那么,虽然分子本身以当时的技术是观察不到的,但我们完全可以从花粉的运动中,反推出分子的种种性质来 。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黑夜的广场上,有一大群喝得烂醉的醉鬼 。广场上没有灯,而每个醉鬼都穿着黑衣服,于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突然,一个穿白衣服的人跑进了广场 。这时会发生些什么呢?显然,这个可怜的人会时时刻刻遭到来自各个方向的醉鬼的碰撞,被推得趔趔趄趄,走路也七歪八扭 。爱因斯坦的意思就是,虽然我们一个醉鬼也看不见,但只要仔细研究这个穿白衣的人的行为,完全可以推算出这个广场上到底有多少醉鬼,每个醉鬼平均有多壮,或者两个醉鬼之间的平均距离是多少……显然,在这里醉鬼就是分子,白衣人就是花粉,通过对花粉的布朗运动的研究,也可以给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原子和分子世界的大门 。
这就是奇迹年论文中第三篇和第六篇的主题 。当然,论文的具体细节这里没必要展开,总之,爱因斯坦通过研究布朗运动,给出了具体的测算分子质量以及阿弗伽德罗常数的方法,后来,这由其他科学家进行的具体的实验以及计算,成为证实分子论的有力武器 。原子和分子的假设可说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之基础,费曼曾经说过,假如发生了某种灾难,所有的科学知识都丢失了,只允许留一句话给后人,这句话应该是: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这一假设的真实性得到证明,意义可想而知,而爱因斯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指路人之一 。
上面三篇是第一类,关于分子论和布朗运动 。第二类论文则是关于光电效应的,只有一篇,就是奇迹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当时,光是一种电磁波的认识早已根深蒂固 。而当光照在金属上时,它会从金属表面打出一些电子来,这就叫光电效应 。但研究光电效应的时候,有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光是一种波,那么光电效应中的一些现象就怎么也解释不了 。
爱因斯坦大胆地指出,在光电效应中,只有假设光是一种“能量子”,是离散地作用在金属表面上的,才能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这个假设听起来简单,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因为光是一种波,这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自然推论,你现在把它推翻,那等于是和麦克斯韦理论对着干 。
那个时候,恐怕没几个人会想到,这篇论文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两场物理革命之一——量子论革命的导火索 。从大胆和创新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六篇论文中最革命的一篇,甚至超过了相对论(爱因斯坦自己的评价) 。它为爱因斯坦赢得了诺贝尔奖 。
最后,第三类论文,自然涉及爱因斯坦最为人熟知的领域:相对论 。相对论分狭义和广义,1905年的两篇论文(第四篇和第五篇)做的是狭义相对论,这个大家可能平时在科普中看到过不少,什么接近光速时能使尺子变短、时间变慢之类,我也就不多说了 。作为一门全新的运动学,相对论建立在两个基础假设之上,即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这在奇迹年的第四篇论文中明确提出过,而第五篇论文则进一步做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提出了一个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公式:E=MC2 。
如果说原子论是科学的基础,那么,相对论和量子论则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 。在1905年,爱因斯坦一个人同时吹响了这两大革命的号角,为两个理论分别奠定了根基,这实在是非常了不起,可以说是科学史上的传奇 。1905年的这六篇论文,三个研究领域,每个领域的成就无疑都该得一个诺贝尔奖,也就是说,这一年的工作至少该得三个诺贝尔奖 。加上后来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一生至少应该有四个诺贝尔奖,其中三个都是1905年的工作 。不过,他只因为光电效应的工作拿了一个 。当然,爱因斯坦的历史地位也无需用诺贝尔奖的数量来衡量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