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29年陈寅恪称中国学术水平比日本差很多( 二 )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评论赵越胜先生的《燃灯者》 , 里面提到 , 学生回忆老师 , 可以说有三派:仰望派 , 平视派 , 俯瞰派 。一般来说 , 仰望派最多 , 但我最欣赏平视派 。我写《现代学林点将录》时 , 对那些学人可以说就是取平视的态度 , 不会把他们看得很高 , 对好的东西我会说它好 , 对坏的东西也说得很刻薄 。
在学术圈之外的人谈论起民国学人 , 会更看重他们的个性、精神气质等 , 那时的学人在气质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胡文辉:如果我们把过去的学者神化了 , 他们的行为自然就成有个性了 。其实现在的学者 , 说起来也是有个性的 , 只是当我们跟他的距离太近 , 我们不觉得他的学术水平达到某种境界的时候 , 大家就觉得不值得去说 。就像明星 , 对于他的粉丝 , 他的一举一动好像都有个性、性格 , 如果你不粉他 , 他就什么都不是 。所以这其实取决于我们怎么看某位学人 。如果我们觉得他是大师 , 那么他的很多行为都是有个性的 , 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如果觉得他够不上这个档次 , 就根本不会注意他 。
现在要把民国的学人向大众介绍 , 很自然地就会有点偶像化、娱乐化的倾向 , 比如陈丹青的一些谈话和文章 , 岳南的《陈寅恪和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之类 , 还有邓康延搞的纪录片《先生》等 , 这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他们用的是比较煽情的写法 , 比如“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之类 。这属于大众文化的范围 , 其实无意识地是把这些学者、大师当成明星来包装、叙述 , 从通俗文化这个角度上来说 , 我觉得可以理解;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说 , 应该对这种倾向保持一点距离 。
现在的学术水准 , 是没有达到民国时候的高度 , 但是不能因此就说现在没有学术水平高的人 , 也不能说没有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人 , 说“再无大师”这种话 , 对现在做学问的人未免不公平 。
我注意到 , 您的《现代学林点将录》中 , 只有邹衡、裘锡圭、汪宁生这三位大陆学者是1949年之后才进入大学的 , 是否意味着在大陆有一个明显的学术断层?
胡文辉:这个断层很明显 , 是不用强调的了 。我在《点将录》中提到的余英时、唐德刚、何炳棣先生是1949年之后在海外成名的 。比如余英时先生 , 真正成长起来是在1949年之后 , 学术传统在他们身上还是陆续传下来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读书的时候 , 觉得从五十年代开始 , 大陆学界 , 除了史料以及考证上的著作 , 其他没有多少可看的了 。而且会有个印象 , 那时中年一代的学者没有太大的成就 , 要么是民国时已经冒出来的钱锺书、沈从文这些老先生 , 要么是吸取了新风气的年轻一辈 。而中年的这一代中 , 李泽厚算是特例 , 像他这个年纪的 , 多数人没有留下什么学术成果 。李泽厚出道比较早 , 相对比较突出 。但即使是他 , 也不是那种基础很雄厚的路子 , 他有大的眼光 , 但是从现在的学术状况来看 , 他也不太合乎现在的要求了 。
要是单纯从学者的数量上来说 , 民国时期肯定不如现在多 , 但是相对来说 , 平均水准肯定比我们现在高 。就像日本研究中国学术的人 , 肯定没有中国多 , 但是他们的平均水平很高 。民国的学术群体与以前的学术传统有很多关联的 , 所以做文史研究的人 , 似乎有着一个学术共同体 , 平均水准比现在高得多 。(其他的学科 , 如社会科学、理工科等 , 传统的影响就相对小得多了 。当然 , 理工科的学者在民国时期杰出的也很多 , 冒出来很快 。)传统不是说对某个人的成长一定有很直接的作用 , 只是从整体背景来说 , 传统的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学术取向 , 在文史领域 , 过去的积累比较多 , 就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
推荐阅读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vf|车讯|大众2021年销量创10年新低;少年黑客称发现特斯拉软件漏洞
- 故障|中国电信网络故障频发!多地网友称行程码“数据查询异常”
- ipo|叮咚买菜被曝大裁员!回应称消息不实,属公司正常组织资源调整
- 中消协|8点1氪丨肯德基客服回应盲盒被中消协点名;微信灰测“朋友圈折叠图片”功能;周鸿祎称不理解35岁被职场抛弃
- 盲盒|【黑马早报】周鸿祎称不理解35岁被职场抛弃;地产5大家族财富蒸发近3000亿;中消协点名肯德基盲盒套餐;任泽平微博被...
- 泄露|松下称黑客在网络攻击中获取了求职者的个人资料
- 漏洞|19岁少年远程入侵25辆特斯拉汽车 称利用软件漏洞
- 电商|消息称抖音电商测试快递服务“音尊达”
- 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赋能发展!石景山园荣膺“北京市创新信用领跑园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