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胡适:没个人自由 民主不可能真实建立

胡适: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的!”
胡适|胡适:没个人自由 民主不可能真实建立
文章图片
胡适
本文摘自《三联生活周刊》第684期,作者:李伟,原题:破壁者的“文艺复兴”
在北京教书的第二年,胡适打算把母亲和妻子接来同住,于是打算去租一个较大的四合院 。最后选定了老北大边上的钟楼寺14号,是个普通的典型四合院 。地方不算大,但也有17间房 。房租每月20银元 。一进门是门房,9间正房,两侧为厢房,旁边有耳房 。正房是卧房和书房,男佣人住在门房,女佣人住在耳房 。庭院不大,有几棵小树、几盆夹竹桃 。
胡适生性爱交际,他在给家里的信中说到一些较大的开支,比如结婚后,曾邀请住在会馆中的安徽同乡吃喜酒,结婚宴请北大同人一次就花去了60银元 。胡适很勤奋,生计不成问题,稿酬源源不断 。商务印书馆也想请胡适来工作,开出300银元的月薪,但胡婉拒了 。
然而胡适接母亲来住的愿望终究落空,他的母亲冯顺弟在1918年底因感冒去世,时年45岁 。
胡适3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他的脾气性格受母亲影响最深 。母亲22岁守寡,生活于一个破落的旧式家庭中,勉力维持家业,备尝艰辛 。
母亲去世后,胡适又想起了出国前在《竞业旬报》所写的一篇文章《论继承之不近人情》 。他在文章中说:“一个人能做许多有利于大众,有功于大众的事业,便可以把全社会当成他的孝子贤孙 。”胡适把这一层思想叫做“三W的不朽主义” 。“三W”代表“worthworkwords”,即“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 。
此时,他觉得有必要对当初的观点进行修正 。因为他的母亲是个字都不识几个的家庭妇女,却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以一切事情,极其平常的“庸言庸行”,也都可能是不朽的 。于是胡适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不朽论” 。即任何人的任何行为,无论善恶都会留存在社会上,发生影响 。
个人是小我,社会是大我,胡适借此讨论人与社会的关系,“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永远是不灭的” 。“每一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一一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 。”
于是胡适引申出个人责任的重要——“你种谷子,便有人充饥;你种树,便有人砍柴,便有人乘凉;你拆烂污,便有人遭瘟;你放野火,便有人烧死 。”胡适反复强调:“今日的世界便是我们祖宗积的德、造的孽,未来的世界全看我们自己积什么德,或造什么孽 。”
胡适一生不信任何宗教,但却把这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视为一种宗教和信仰 。
胡适在对毕业生的演讲中经常会说到“功不唐捐” 。意思是,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 。这句话改自《法华经》的“福不唐捐” 。在1932年毕业演讲中,胡适说:“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 。我们今天所受的苦楚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 。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地方,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
“五四”时期,胡适更多从个人独立自由、个性解放的角度来倡导民主 。当时许多人往往都把民主理解为一套制度安排,以为只要掌握到权力,按这些安排做去,民主制度就实现了 。但胡适认为这还远不够,没有个人的解放,没有个人的独立自由,没有基于个人自觉自愿的联合、自治的基础,民主是不可能真实确立起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