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近日得知,齐裕焜先生就《儒林外史》中有关永乐的描写,发表了意见 。我觉得齐先生的意见不无道理 。我也依然保留我的意见 。
【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文章图片

《大义觉迷录》
改诏篡位,毒死父皇的传闻未必可信,但雍正残害允禩、允禟、允禵等亲弟,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如何能相信一定没有改诏篡位,毒死父皇的事 。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哓哓置辩不已,结果是越描越黑 。聪明的乾隆看清了这一点,他一上台,就不顾父亲的遗愿,杀了曾静,把《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 。
雍正嗣位的传闻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明成祖永乐 。永乐以清君侧为借口,雍正则有改诏的嫌疑 。永乐原是燕王,雍正则是雍亲王 。都是人到中年,阅历丰富,多年觊觎帝位的藩王 。永乐和雍正同样具有果断、刚毅、残忍的性格 。作风都是雷厉风行 。
永乐的帝位从侄儿建文帝那儿夺来 。永乐、雍正上台以后,都曾经用极残酷的手段戕害骨肉,屠灭异己 。永乐进南京后,大肆杀戮不肯依附他的文臣武将 。方孝孺一案,杀人八百七十多人 。
雍正的残忍较之永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永乐和雍正都面对一个不利自己的社会舆论,永乐入承大统以后,建文出亡不死的传说层出不穷,流传不息 。雍正嗣位以后,改诏之说,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 。
《儒林外史》中三次提及永乐,一次提及建文帝 。
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文章图片

永乐皇帝画像
第七回写陈和甫扶乩,偏偏请到的就是建文帝 。诗云:“梦到江南省宗庙,不知谁是旧京人?”建文之死是一个千古之谜 。后人同情建文,痛恨成祖诛杀忠良,所以编出建文不死的种种故事 。吴敬梓借扶乩随手引来的两句诗,即反映了后人同情建文的心情 。
第八回,有这样一段微妙的文字:
四公子道:“据小侄看来,宁王此番举动,也与成祖差不多 。只是成祖运气好,到而今称圣称神,宁王运气低,就落得个为贼为虏,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 。” 太守道:“成败论人,固是庸人之见,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说话须要谨慎 。”四公子不敢再说了 。那知这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每常只说:“自从永乐篡位以后,明朝就不成个天下!”
娄四公子把宁王和永乐相提并论,他认为宁王和永乐都是要篡位 。差别只是在于,永乐运气好,篡位成功了,“到而今称圣称神” 。宁王运气不好,没篡成,“就落得个为贼为虏” 。
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文章图片

建文帝画像
作者又借蘧太守之口来进一步肯定四公子的意见,说“成败论人”是“庸人之见” 。一言以蔽之,胜者王侯败者贼,就娄家公子而言,这是一句气话、反语,娄家公子的本意是,胜者(永乐)和败者(宁王)都是贼 。
那么,作者的态度如何呢?作者似乎是在替宁王抱不平,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宁王朱宸濠“责民间子钱,强夺田宅子女,养群盗,劫财江湖间”,是一个图谋不轨的野心家 。从起兵到被擒,仅一个多月,足见其不得人心 。小说中的宁王形象并不高大,吴敬梓并非真正对宁王有所同情,而是要借题发挥 。
程廷祚在《青溪文集》卷三《史以正名分论》一文中提出:
天有时而丧其权,则以史救之 。救之无他,正名分而已 。……曹氏、司马氏,特莽、卓之幸焉者 。……然则如何而可?削魏晋之纪而立操之传于《后汉书》,立懿、师、昭之传于《魏志》,若丕之黄初以前,炎之泰始以前,则皆书名,至改元而后帝之 。……或曰明之燕王不幸,则吴王濞、赵王伦尔,待之何若?曰,以待丕与炎者待之 。……如此,使弑君窃国之流,不知有顺逆,而惟知有成败,甚非 。所以立万世之防而维人纪也 。呜呼,此人乱胜天而乱臣贼子之所由接逆于后世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