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三 )


从小说第一回可以看出,吴敬梓塑造王冕这一形象时,参考过朱彝尊《曝书亭集》中的《王冕传》;可见,朱彝尊参加《明史》纂修时关于永乐的一番议论就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十族之辨”一番话的张本 。
朱彝尊的本意是,野史所记建文帝事,多不可靠,人们同情建文,就夸大永乐的残暴,修史重实录,不应轻信野史 。
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文章图片

《曝书亭集》
可是,朱彝尊并不同情永乐,他在《曝书亭集》卷三六《逊志斋文钞序》一文中说:
自昔帝王废兴之际,志节之士与事功之臣,所操各殊 。彼见杀身成仁之难,往往高谈受命之符,借人主刑赏之权,以怵天下,后世明己之全躯出于不获已 。旧史之文多有失其实者,当文皇帝靖难师入,宁海方公首以縗絰见,悲愤激烈,宁断其舌,赤其族,不肯少屈 。史氏犹诬其叩头以乞余生,况其他哉!而传者又载公有十族奈何之言,由是文皇并其门人故友戮之,死者凡八百余人 。自古忠臣被祸之惨未有甚于公者 。
所以,“十族之辨”并不等于同情永乐 。
杜慎卿指责建文“软弱”,赞扬永乐“振作一番”的话,确是少见的奇文 。在明人和吴敬梓同时代人的文集中,尚未看到这样议论 。
可是,在雍正的《大义觉迷录》中,我们却听到了这种声音:
明之建文,优柔寡断,不知大义,不识权变,意欲保全骨肉而酿成永乐之祸,卒至国危身丧,为祖宗之罪人 。永乐虽幸而事成,祖宗天下不致落他人之手,然俯对臣庶,能不赧颜乎?传之后世能免讥议乎?且扰乱海内,荼毒生灵,宗社之危,臣民之厄,未有甚于此时者 。又如明宸濠之乱,亦由于姑息酿成,可为天下后世之鉴戒也 。
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文章图片

《大义觉迷录》
杜慎卿指责建文“软弱”,雍正指责建文“优柔寡断” 。杜慎卿指责建文“差点弄成个齐梁世界”,雍正指责建文搞得“国危身丧,为祖宗之罪人” 。杜慎卿称赞永乐“振作一番”,雍正肯定永乐使“祖宗天下不致落他人之手” 。
不同的是,雍正强调,不应为保全骨肉而姑息酿祸 。雍正又补充了宁王的例子作为天下后世之鉴戒 。永乐的帝位系篡夺而来,残害骨肉总是不那么光彩,所以雍正不得不贬他两句,说他俯对臣庶,能不赧颜 。
雍正这段话的要害在于指责建文“意欲保全骨肉”而酿成永乐之祸,他是借建文国危身丧的历史教训为自己凌逼弟辈寻找根据 。即是说,为了不致于国危身丧,即使残害骨肉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我们再看一下《大义觉迷录》卷三雍正的另一段自白,就看得更清楚了: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夫以君与社稷相较,君尚轻于社稷,则兄弟宗亲,更不待言矣 。若但务敦睦九族之虚名,而不计宗社苍生之大患,岂不本末混淆,轻重倒置耶!
即是说,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就顾不得“兄弟宗亲”、“敦睦九族”的虚名了,一味地迁就“兄弟宗亲”,“敦睦九族”,就会危及宗社苍生之大计 。
儒林外史|张国风:《儒林外史》与永乐
文章图片

清卧闲草堂刊本《儒林外史》
由《儒林外史》全书赞美孝悌,强调宗法感情,否定功名富贵的倾向,可以断定,杜慎卿对永乐的肯定不是作者吴敬梓的见解,而是作者要讽刺和否定的见解 。而这种见解又恰恰与《大义觉迷录》中雍正的见解十分相似 。
杜慎卿所谓“天下多少大事,讲那皋门、雉门怎么”,倒是流露了一点作者的本意:讲什么正统不正统,还不是弱肉强食,成者王侯败者贼,这就与小说前面有关永乐的议论合拍了 。

推荐阅读